陶寺中期城址距今约41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其中有一座大型建筑基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从陶寺遗址中期大城相对独立的宫殿区分析判断,双城制已具雏形。在陶寺文化中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夯土中,出土一件青铜容器口沿的残片。在高等级建筑以南发现每个直径达10米多的类似“府库”的储藏用的窖穴群。还有被城墙围合、由大墓与祭祀遗迹组成的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6件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说明墓主人地位的显赫,极有可能为准王国之君。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集观象授时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礼仪建筑遗址--观象台,考古学者通过近一年的模拟实验,已准确观察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所体现的天文历法内涵与《尚书·尧典》所载“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大体一致。而陶寺中期大城的王墓ⅡM22墓室东南角竖立一根漆杆,通过研究和实验证明为测日影立中的圭尺,也说明政权的更迭以授收圭尺“中”为象征。(98)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出土朱书陶扁壶上的文字为“文尧”二字,并认为其为“尧都平阳”。(99)尽管对于这两个文字还有不同看法,但考古学界基本认为其为尧舜时期的都邑。显然,陶寺中期古城已是过渡形态的早期国家-准王国时期的都城,为早期国家的晚期即向成熟国家过渡期的国都。说明以此为都的尧舜之国为早期国家的晚期阶段,距成熟国家已经不远。“官天下”、“家天下”,禅让、世袭,是过渡王国区别于典型王国的标志。 王国是方国的进一步发展,到夏代进入方国联盟的王国阶段。最初的王国夏王朝相当于方国联盟,也就是一个实力强大的方国联盟几个方国或使一些方国处于从属或半从属地位。有关禹画九州、禹迹,史籍及金文中记载颇多。(100)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土一些先秦文献也有相关记载,如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容成氏》曰:“禹亲执枌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汤,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虚州始可处也。”(101)佐证了《禹贡》九州有关记载。邵望平运用文化区系理论对《禹贡》九州进行探索,认为自龙山文化时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区系是九州划分的自然依据,九州是龙山时代中华核心区域的地理文化大框架。(102)笔者认为《禹贡》九州大致相当于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所形成的人文地理区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九个方国,是夏王朝九个联盟国。 总之,从部落到酋邦,再从酋邦到初始的早期国家--邦国,再到典型的早期国家--方国,而后到过渡形态的早期国家--方国晚期的准王国阶段,之后步入成熟国家的王国阶段,这是早期国家的中国模式。所谓“多元一体”,“多元”应为邦国文明的多元,“一体”则为王国文明的一体。黄河中游地区邦国文明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邦国,并逐步发展到方国。尽管中原地区邦国起源、形成晚于长江中游地区,但后来居上,经历了酋邦形态-邦国形态-方国形态-王国形态-帝国形态这样典型、完整的国家形态演进阶段。中原地区汇聚四方,逐步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标志着王国的产生。到秦代则发展为帝国文明。西方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早期国家问题研究,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早期国家研究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进一步坚持并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同时借鉴吸收国内外近现代人类学等方面的积极成果,严谨对待文献资料,科学审视考古材料,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得出更加贴近实际的结论。 附识:承蒙三位匿名外审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注释: ①袁建平:《试论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以湖南城头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为例》,《中原文物》2010年第5期。 ②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29-167页;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③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④H.J.M.克列逊(克赖森)、P.斯卡尔尼克:《关于早期国家的各种学说和假说》,杨玄塞译,哈赞诺夫:《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黄松英译,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第289-333、268-288页。 ⑤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⑥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40页。 ⑦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4-256页。 ⑧张忠培:《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第5期。 ⑨严文明:《重建早期中国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文物局编:《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5-23页。 ⑩哈赞诺夫:《关于早期国家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第289-333页。 (11)克赖森:《关于早期国家的早期研究》,胡磊译,《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邢颖:《早期国家的结构、发展与衰落--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克赖森教授来北京讲学》,《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