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忠孝——明清社会的核心价值观(4)

四、几点认识
    (一)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了,就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减少执政成本。自唐至清,我国的人口增长了五倍,但国家的官僚机构及官吏人数却增长很少。按照嘉庆《大清会典》核定的内外文武官员总数,朝廷命官(包括京官和省道府县)不超过三万人。另据光绪《大清会典》载,全国1448个县和县级单位共有“经制吏”(指九品以下不入流的编制内书吏,即办事员)15800余人,平均每县不到11人,其管理效率较高。明朝人数更少。忠孝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明清统治者所主张的是,除非作奸犯科,若民间有纠纷则由个人与宗族一起商量着办。不然,若老百姓健讼成风、人人告状,不仅会恶劣乡里关系,有违“和为贵”的圣人之训,也使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于是统治者就培养老百姓打官司的耻辱感,并将替人打官司的讼师称为“讼棍”、“讼鬼”,将其列入无赖、泼皮一列予以打击。
    (二)核心价值观与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GDP和各种经济指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家动员能力。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一靠严密、有力的国家管理制度,二靠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它是一个国家对内办大事,对外反侵略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人民一旦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就有可能转化为国家动员能力,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极为艰难困苦的建国之初,即被迫抗美援朝,敢于同强大的所谓联合国军一战,靠的就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强大国家动员能力。在制度上,我们没有问题,但在上下同心上,我们还有工作要做。这个上下同心,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全民族的共同坚强意志。有了这个东西,在关键时刻和遭遇重大事件时,就能够做到民心可用、同仇敌忾,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利。
    (三)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如上所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对于道德建设、形成共同民族心理和国家认同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从理论上讲,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大量的、普遍的、经常发生的,首先是伦理和道德关系,然后才是法律关系。如果单纯强调以法治国,就会出现孔子所说的“民免而无耻”的情况,这样的社会就会变得无情而冷酷。同时,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又有利于促进以法治国。从此而言,以法治国的前提是以德治国。
    在中国古代的官衙中,往往会挂着这样一块匾,上面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字,天理为上,国法次之,人情又次之。法律从来是对以往事物的规范,不可能事事做到法条的疏而不漏,这时,官员就会依违于三者之间而折衷之。在明清所留存的案件判例中,有时会看到以“念尔初犯”、“念尔无知”等理由,在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从轻判决。其中有些判决就体现了“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既调和了矛盾,又解决了问题。
    (四)核心价值观似应具有的几个特点
    一是简明。核心价值观宜简不宜繁,不简明,便不是“核心”。同时,核心价值观,是“老百姓”的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价值观,而不只是精英们的价值观。所以,简明而抽象也不行,不容易让人记住、理解和贯彻。所以,坚持简明和通俗易懂同样重要,而且通俗易懂也正是我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国土面积大,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很大。仅以教育为例,在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开始作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大部署,但到2000年,才在85%的人口地区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剩下的42个县,到2010年才最后实现“普九”。在这种国情下,不坚持通俗易懂、少长咸宜,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核心价值观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有着光荣的传统。在延安,我们党要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深道理、崇高理想,教育并武装我们的党员干部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使的就是通俗易懂这个办法,一句“为人民服务”和党同人民的“鱼水关系”,就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
    二是分层。分层,就是区别情况,分类对待,也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在明清,对读书做官的人,就进行四书五经的教育,让其对忠孝之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对普通百姓则主要通过教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化的内容和形式也紧贴百姓生活。比如,对儿童的教育,就编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教材,使“忠孝仁义”的教育内容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关于孝道教育,就有《二十四孝图》,把孝这个本就十分容易理解的道理编成更为通俗易懂和鲜明生动的二十四个故事。“二十四孝”所选孝子有老人、中青年、幼童,有至贫孝亲、危难救亲、显贵事亲,从而为各色人等树立榜样;所选事迹典型突出,情节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编写形式也坚持语言通俗简易,每个故事少则三五十字,多者不过百字,还编配成图,张贴宣传,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是稳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提法,要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保持一致性和相对稳定,这样才有利于为广大人民所认识、理解和熟悉。相对稳定的意思有二,一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提法,要建立在对最根本、最普遍规律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国情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并经过认真科学的研究后慎重提出,这样才能做到不仅稳定,而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不然,如果提法不科学不慎重,假以时日,情随事迁,明知已不合时宜却一味强调稳定,其结果不仅会“愚远而阔于事情”,有时甚至会走到问题的反面。过去有个提法,叫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意思即是说就如同人一日三餐自然好、一顿不吃自然饿一样,世间最根本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变过。“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说的也是这个“事”,也是这个“不易之理”。抓住了事物最根本和最普遍的规律,才有可能以此不易之理驭无穷之变,而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和善于找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不易之理”。二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提法要长期、稳定和一以贯之地讲下去,做到年年、月月、天天这样讲。这样不断地讲下去,就是一个“化民成俗”的过程,就有可能使核心价值观融化到人民的血液中,渗透到人民的心灵中,水银泻地般逐步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和自觉行动。不然,朝令夕改,一天一个讲法,老百姓就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和不遵守什么,就会出现“民无所措手足”的情况,就会影响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