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43 作者提供 施爱东 参加讨论
第七折:“江陵端午祭”到底是怎么回事? 能拍案而起,大概都是因为激动,而理性的话语总是出现在激动过后。贺学君教授从韩国回来之后,沉默了一段时间,终于也写了一篇万言长文《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详细地追述了“江陵端午祭”的历史、流变、现状,以及韩国学者、江陵市政府为此而付出的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江陵端午祭不是一天两天的节日庆典,而是一项时节性的漫长的民俗活动。其日程安排也很复杂。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20余天(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祭礼极其繁复,活动之多,难以胜数。 江陵端午祭萌生于何时,目前没有确切文字资料可证,但已知早在新罗时代即有了“端午节”。这一天,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为了祭祀山神、祈求丰收和安康,他们除了要举行各种大规模的巫术祭礼之外,还要举办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大型民间游艺活动。 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当时有“舞天”的宗教庆典活动,端午是五月祈求丰收的播种庆典,十月是秋收的感恩节。江陵的端午祭除汇集国内所举行的各种传统习俗,还有属于自己的内容,是一种全民庆典活动。 当我们还在忙着“破四旧”、“移风易俗”的时候,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1960年,韩国中央大学的任东权教授(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在江陵的考察中发现,江陵端午祭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于是撰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向韩国文化观光部申请确认其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评委们对民俗文化的性质和重要性缺乏了解,并没有给出答复,于是任东权找评委们一个一个谈,反复游说。 这一漫长的游说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67年,江陵端午祭才正式获得通过,被列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从此以后,江陵端午祭更加得以兴旺,并呈现出发展的势头,现在,端午祭已经成了江陵市旅游文化的最大亮点,每年吸引数百万韩内外游客前往参与祭典活动。 贺学君总结她在韩国的几点感受为: 1,江陵端午祭是韩国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 2,江陵端午祭是在历史发展中按民众的需求不断演变着的民俗活动。 3,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 4,民众的自主参与是民俗事项“活着”的主体保障,也是其根本标志。 5,民俗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区别“保存”与“保护”,积极开拓“保护”空间,是传承和创新的关键。“保存”以“存” 为目标,“保护”以“养”为目标。而正确认识这一点,首先需要找准它的“根”,江陵端午祭的“根”,乃是贯注着该地区民众共同信仰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礼仪。 7,“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并给予(甘心)继承的机会。”[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