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选自《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3)


    上古人类对月亮的认知首先是崇拜,其次才是欣赏。而与中秋节直接相关的赏月风尚则主要是玩味月色之美,对月亮的崇拜退居其次。这种思潮的出现需要在自然崇拜与神话思维比较淡化之后才能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文人玩月风尚的苗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玩月,留下了玩月诗。对此,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他说月亮可以玩,显然是与月亮崇拜截然不同的一种态度。
    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人的思想也空前地开放自由。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赏月活动的盛行自然会导致中秋赏月的流行。这就是因为前边所说的月到中秋特别明。唐代的诗人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并将之清楚地描写在他们的赏月诗歌中。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这是非常明确地说出了唐人特别钟爱八月十五日月夜的事实。
    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观月》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这跟气象学的解释比较接近。张祜诗《中秋月》中有“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也是说这天的月色在一年中最好司空图《中秋夜》说:“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可见中秋之夜在唐人的心目中多重要,是多么特殊的赏月的好日子。
    以上这些记述说明唐朝人对“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现象有了清楚的认识。大量的关于中秋赏月的诗歌和野史记载,则说明在唐朝,首先在文人、上层社会形成了中秋赏月的风俗,后来到唐朝中晚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习惯。可以说,主要是唐朝人浓郁的赏月爱好与“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现象的契合造成了中秋赏月的风行,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赏月为中心活动的节日——中秋节。
    2、唐代中秋节习俗的诗文记载
    唐朝已形成中秋节的结论是我们根据当时的诗文资料推论出的,唐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节日,在他们的文献中没有留下关于这一节日的名称,在风俗志一类的书中也没有留下关于中秋节的明确记载。
    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它们在题目中都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从诗题看,当时“中秋”一词已被人们普遍使用。
    唐朝诗人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还专门解释了“中秋”这个词的含义。他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这个解释就明确说明,“中秋”指八月十五。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唐朝在八月十五赏月已是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约767-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凉爽安静的月夜,诗人思念着远方的友人杜郎中,所以才在望月之后写下给他的诗。但是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问对方在这人尽望月之时想念着谁呢?是否想起了自己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意思是今夜月色很好,人人都在望月,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 
    张祜(约785-约852)诗《中秋月》先写中秋夜色:“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然后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白居易有《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则有“满目飞明境,归心折大刀”之句,也写思乡之情。
    晚唐诗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写中秋之夜独身在外的乡愁,开头两句为“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 ”即指月圆人团圆,是此时已有亲人团聚赏月习俗的一处明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