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选自《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7 中国民俗学网 黄涛 参加讨论
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关于唐代中秋习俗的记载。五代王德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公元685-762,即李隆基,又称唐明皇)要建“望月台”的故事:“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 从上下文看,这是发生在天宝十四年的事。笔记小说不是信史,上述故事有可能是民间传说。但即使是民间传说,至少也说明在五代之前有了比较兴盛的中秋赏月之俗,如此民众才能编出唐玄宗八月十五的夜晚与杨贵妃一同赏月又要建望月台的故事。晚唐卢肇的《唐逸史》记载唐玄宗喜爱中秋玩月的事:“开元中,中秋夜待明皇于宫中玩月。” 唐代还盛传唐玄宗游月宫、遇仙女、传仙乐的故事,可称为中秋节的三大传说之一(另外两个传说是嫦娥奔月和元代借月饼起义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日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与天师一起来到月宫。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他们这音乐名叫《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曲调,回到凡世把这仙乐传了下来,起名为《霓裳羽衣》。从月宫回来的途中,经过潞州城,俯视全城,见月光如画,城中静悄悄的。天师就请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但玉笛并没随身带来,还在寝殿之中。天师就命徒弟去取,瞬间取回。奏完曲子,君臣几人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 这个故事在唐代笔记小说《龙城录》(作者托名柳宗元)中也有记载,对月宫景象、素娥仙乐等描述更为详细生动,并提到“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意思是游月宫是特定时间“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开元天宝遗事》卷二“撤去灯烛”条还记载了宰相苏颋八月十五在皇宫中值夜班时置酒赏月故事:“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苏)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值班时也要置备酒宴赏月,更能彰显中秋玩月习俗。 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记载了一个传说:武夷山神叫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时,有一天他传话给村里人说:“你们要在八月十五日汇集山顶。”这天村里人都聚集在山顶,只见这里有彩屋帐幔亭台,空地上设着宝座,前边铺着红云紫霞褥子,旁边器物都很华丽。神命男女分两旁坐下。只听见空中有人说话,但看不到说话人的形体。很快音乐声响起,也只见乐器,看不到演奏的人。一会儿摆上酒宴,让大家吃饭,味道甘美。后来各路神仙都离去了,大家都很欣喜。 陆羽(733-804)所作《武夷山记》也有类似记载:玉皇与太姥、魏真人、武夷君在山上建幔亭彩屋,在八月十五这天与乡民们宴饮,并对乡民说:“你们都是我的曾孙。” 以上关于武夷山的传说当然是人们编的故事,各路神仙现身招待村民的事情不是真事,但是这个故事的背景即八月十五日村民聚集在一起喝酒吃饭的习俗应该是真实的。上边的传说就是人们在编故事解释为什么在八月十五这天要汇聚宴饮。 从上述诗歌和其他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中秋节已经初步形成了。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在八月十五日月夜,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贫苦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但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风尚影响、流传到下层社会,开始在寻常百姓家庭、寺庙之类公众场所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至此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我们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和后来的中秋节有比较大的差异,那就是唐朝中秋以赏月为中心。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也可以说中秋团圆是由圆月而起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连山]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
-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秋,大家都应去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