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黄涛]按社会情境界定当代中国民俗之“民”(3)


    三
    下面我们对“生活情境”即民俗情境的内涵以及运用该概念来分析民俗主体和民俗现象(客体)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简要说明。
    毋庸置疑,任何民俗活动都发生于具体情境之中,脱离时空、场合等环境因素的抽象的民俗活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语说“一方一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都在讲风俗因情境而异。而“入乡随俗”这一成语则提出了情境对“民”的规约,要求“民”尊重俗的情境性,遵行特定情境中的俗。民俗因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异,就是因不同的情境而变异。民俗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也为情境所规定。可见人们对民俗的情境性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只不过前人研究没有对民俗情境做出严格界定,也没有明确地用此标准来衡量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生活情境”与前人研究中曾提出的“生活世界”是基本一致的概念。高丙中先生已有过从生活世界来界定“俗”与“民”的探讨,他说:“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民俗之‘民’,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5]不过有些问题,比如生活世界如何界定,和它相对的世界是什么,各个群体的生活世界有何不同,等等,还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阐释。
    在运用情境概念来分析民俗现象时,可将生活情境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背景和现场处境两部分。文化背景指民俗事件发生之前在特定生活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关于这个民俗事件的文化规约。现场处境指民俗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在场因素,如行为动机、行为人之间的关系、行为发生的场所、当场进行的活动等。现场处境是导致民俗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并且决定着民俗事件的体现形态和实施效果。[6]我们可以从“哥们儿”称谓习俗着眼来对生活情境概念以及以之限定民俗主体的方法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说明。在“哥们儿”称谓调查中,我们看到这一称谓在城市里是为各阶层的人们所使用的,只是在使用人数和使用频率上有阶层分布上的差异,但这差异也并不悬殊。而在使用情境上,“哥们儿”称谓的分布却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这一称谓使用情境上的最大差异是城乡差异,在城市情境与乡村情境里,“哥们儿”称谓有质的不同。在城市内部,各阶层群体在“哥们儿”称谓使用情境上表现出一致性,即人们都把这一称谓用于随便的场合,如家里、大街上等,而不用于办公地点,尤其不用于上下级关系中。[7]显然,从情境角度来确定“哥们儿”称谓的存活范围比从社会阶层角度有更大的可行性。若考察使用这一称谓的“民”,则各社会阶层的人在适宜于该称谓的情境下都可成为这一语言民俗之“民”。“哥们儿”称谓的使用情境事实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情境,一类是公务情境。这种情境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其它民俗现象,具有普遍意义。认为生活情境中的所有人都是民俗之“民”,并不排斥从职业、年龄、性别、区域等角度将民众划分为各类社会群体并研究群体间的民俗差异。从情境角度研究民俗,正有利于从具体情境中考察群体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 
    从生活情境角度来看,最显著的民众群体文化差异是乡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包含职业差异的因素,但并不全是由职业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是村落情境与城市情境的差异造成的,两种情境分别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定人群与各种文化要素(包括职业因素)凝为一体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