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按社会情境界定当代中国民俗之“民”(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18 黄涛的博客 2008-12-07 22:5 黄涛 参加讨论
四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看到,用区分情境的方法来更确切地说明民俗主体问题,是可行的。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对本民族主要民俗文化的共享性,另一方面也不否认不同阶层的人在享有民俗文化的程度、方式等方面有各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他们在生活情境(或者在生活情境这个大类之下的各种具体情境)中的行为方式研究这种差异。在现代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文化隔绝程度趋于缩小的情况下,从情境角度来界定民俗主体将是一种越来越合乎现实状况因而越来越具有解释力的民俗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27. [2]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A].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71. [3]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 161. [4]胡明扬.北京社会调查[A].语言学论文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08-209. [5]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13. [6]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7]黄涛.“哥们儿”称谓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J].哈尔滨:北方论丛,2001,(3). [8]郭展.寒亭称呼语规则试说[J].济南:民俗研究,1996,(3). [作者简介]黄涛(1964-),河北景县人,民俗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本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130-13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