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若干问题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30 《山西财专学报》 何世华 参加讨论
以上我们考察了司马迁对儒道两家的态度以及儒道对司马迁的影响。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对待前人思想遗产时,是以独具的眼光,辩明是非,熔铸贯通以求自成一家。据此,我们就不应该硬性地把司马迁的思想单纯地划归于儒家或道家思想。司马迁不但能对儒道两家扬长避短,对阴阳、名、墨、法四家,司马迁也莫不如此,《太史公自序》所载录的《论六家要旨》曾作了这样的概括:“现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察也。”这虽出自司马谈的手笔,但司马迁全文照录,表明他是赞同这样的观点的。在《史记》中,这种观点也贯穿全书上下。这就清楚地说明,司马迁的思想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学说思想。事实上,各家学说尽管门户不同,但它们也有互相补充、互相沟通的关系。例如,虽然法家对儒家攻击得非常厉害,韩非就曾经把儒家列为“五蠹”之一,但儒法两家在强调君臣上下秩序问题上却相当一致。又如,儒家和道家也常常互相攻击,然而两家都有着对人民不施暴政的共同要求。把握了各家学派之间这种互补相通的关系,那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司马迁兼综其长的取容态度。不过,由于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两大巨流,司马迁更多地接受的是这两家的影响。这样,在司马迁思想体系中,就呈现出儒道两家合流的趋势,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儒道合流也是时代的一种趋势。早在汉代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但儒家思想也并不是毫无影响可言的,尽管有时相互为攻,但也积极被统治者同时并用,而使两者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汉景帝时,儒生辕固生和道徒黄生曾展开了一场汤放桨、武王伐纣的辩论。簧生认为汤武并非受命于天,辕固生则极力鼓吹汤武革命。接着黄生就“借子之矛,攻子之盾”,从儒家所宣扬的君臣关系这个角度指出,作为臣子,汤武再英明也不能去攻打桨、纣,辕固生被逼得无言以对,只好抬出刘邦这个挡箭牌反问道:“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对此,黄生无法回答。这时在一旁的景帝见这个问题争论到这种地步。有些恼火,于是就命令他们以后不要再争论这个问题了。但是事后景帝对这两个人都没有追究。这是因为,他们两人辩论的观点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都有各自的合理因素,对汤武以下伐上行为的肯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刘邦夺取天下的赞颂,而为了巩固汉朝的既得统治,防止人民起来造反,对汤武的革命就不能过分进行称颂。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一个侧重于说明汉朝取得政权的合理性,一个则着眼于巩固政治统治的现实问题,这是事情的两个不同角度。由此看来,辕固生和黄生这两个当时儒道两家著名的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是为维护和巩固汉朝政权而发的。因此在统治者看来,儒道两家都可以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也正是由于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所以它们也就可以求同存异,两相合流。这种合流的趋势越到后来,越加明显。就拿生活于景帝、武帝之庭的司马谈而言,他虽然是以道家思想为其主要思想,但他反儒家思想也并不排斥,相反他还特别热心地把儿子司马迁送到儒学大师童仲舒、孔安国那里学习儒家经典。还在当时,不是司马谈一人如此,而是整个时代的普通风气。到了司马迁的时代,包括儒道两家在内的各派学说更是呈现出合流趋势。不少人认为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意味着百家学说并存局面的终结,其实在当时那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而已。武帝并没有蒙秦始皇那样予以强制性地推行,他只是通过“立五经博士”这一手段来吸引那些利禄之徒去竟趋儒学。对于一批有独立品格的士人来说,并没有就此放弃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尤其是道家。故此各家学派仍然呈现着一种合流局面,不过各自合流的方向不尽相同。在董仲舒那里就是杂以阴阳、儒、法而创制了一套理论,而司马迁则是在自己思想的指导下,从各家学派尤其是儒道两家那里吸取了相当丰富的营养,从而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辉煌巨著。 |
- 上一篇:时间史:丰富和扩展历史认识的新领域
- 下一篇: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