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实在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双方历史情况不同,历史方法论的差异更加深了这种区别,所以几乎难于比较。但史学界总的趋势是,愈来愈多的人赞同封建主义普遍存在的观点,并且尝试对各种形态的封建主义找出共同点来。这鼓励我也愿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些探索。由于文章不能写得太长,本文只可说是一个提纲,许多问题留待以后深入。 文中所述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上为9-15世纪时情况。 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少学者主张存在于西周、春秋时期,但我仍主要取3-13世纪情况,即魏晋直至宋末。 我认为这一时期充分显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特征。 1 封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都以农业为其主要经济部门。双方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使用简陋的工具,在田间进行耕作。生产的发展异常缓慢,甚至时常处于停滞状态。 但中国和西欧的农业生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农业很早就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技术,走上集约化的道路,强调精耕细作。如根据气候、土壤性质不同种植不同作物;注意深耕以碎土保墒,播种时选用良种,并多次中耕锄草;兴修水利以灌溉或防洪排涝;不断使用各种肥料以提高地力,使土地可连续耕种。精耕农业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不强调广种薄收。所以《齐民要术》中说的“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①,可谓精耕农业的指导原则。 西欧中古农业是粗放式经营,如长期沿用散播,浪费种子;田间管理粗糙,不注意中耕锄草;特别是施肥很少,因耕种面积大,牛羊粪不易得,有时只能施点泥炭。所以单位面积产量低。它施行的是广种薄收方针。 封建时代中国精耕农业和西欧粗放农业的差别,造成两者下面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中国因为注意施肥养地,所以大约周代以后,已可放弃休耕,使土地年年耕种收获而地力不会减退。南北朝时因连年战乱,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北方一度耕作粗放。北魏行均田时有一易之田、再易之田,即又实行休耕制度。但这时江南土地得到开发,为高产的水稻种植打下基础。唐宋时期中国农业大为发展,北方小麦日益取代粟成为主要作物,南方水稻栽培技术进步,出现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的种植方法,使土地利用率更为提高。西欧因为施肥不足,所以大多一直实行二田制或三田制,每年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耕地休耕,以恢复地力,土地利用率较低。 其次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方式,中国和西欧也相当不同。中国家畜原以猪、犬、鸡为主,它们都不是食草动物,不需牧场放牧,而实行圈养。耕田所用畜力,北方多为黄牛,南方多为水牛,因土质疏松,犁也轻便,所以一般说来户养一头即供所需。中国古代农民穿衣多靠桑麻,不用羊毛,因此养羊也非普遍要求。而土地连年种植,在农村中缺乏因休耕形成的牧场。所以,中国封建时代农户经营的畜牧业不发达,农业向单纯种植业发展。 上述特点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从上古直至汉唐,人口不多,农村牧业仍然不少。北方与少数民族牧区连接之处,如陕甘一带,更有广大的半农半牧区。宋代以后,生齿日繁,垦地日多,畜牧业在汉族地区日渐衰落,而农业遂成为单纯种植业。② 西欧传统以羊毛为主要衣料,养羊是各户普遍要求。耕地使用重犁,需要较多牛力才能拉动,习惯上以8牛为一牛队(当然很少农户能养这么多的牛)。 而农村又大都有附属的草地、牧场,休耕之地也作为牧场使用,便于畜牧业发展。所以农村中的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伴而行,牛、羊较多。但也不可过高估计畜牧业所占比重。因为当时农村中贫困户多,畜牧技术又很落后,所以不但大牲畜甚感缺乏,甚至羊在有些地方也不多。③ 第三是中国小农经济,各家各户单独经营,耕作不受轮流休耕等的限制,主动性大,容易改良技术,和市场联系也较方便。④西欧农业实行三田制,存在着地块零散,强迫轮种等古老公社习惯,世代相承,农户较少能单独行动,不易推进技术改良。 精耕农业和粗放农业的不同,影响人们对中西封建社会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即认为通过不断施肥,合理耕作,土地虽年年种植而地力不会减退,即使浇薄之田,也可改造成沃土。东汉王充说:“地有肥埆之分,然厚加粪壤,深耕细锄,虽瘠地亦可与肥腴者相捋。”⑤南宋陈敷认为“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说法不对,“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⑥。根据初步推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亩产量由汉代至唐,大体为每亩140余斤,宋代增为200斤,水稻则可达320斤甚至600或700斤。⑦得以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所以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没有产生人口过剩问题。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确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政治上一治一乱,经济上一盛一衰(治乱与盛衰是否同步,值得仔细研究,大约并不象一般史家所想的那样同步发生)。有的史学家把这种生产的衰落称之为周期性经济危机,认为它发生的根源是土地兼并。即地主兼并农民土地,大量自耕农破产,租佃关系扩大,耕作粗放化,社会上出现相对过剩人口,地租上升,佃农经济也随之萎缩,社会再生产在日益缩小的规模上进行。⑧危机的发展导致农民起义。起义打击了土地兼并,终于使社会摆脱危机,走向恢复发展。 西欧经营的粗放农业,研究者大都以为中世纪时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要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只能不断扩大耕地。但土地面积毕竟有限,当肥沃土地开垦完后,人们被迫转而开垦贫瘠的土地,产量不多,而旧的肥沃土地也因肥力减退产量下降。于是营养不良,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劳力短缺,工资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跌,发生危机。波斯坦等根据这一理论,建立了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模式,它也是一种周期性循环,即11-13世纪是上升时期,14-15世纪是衰落时期,16世纪经济兴盛,17世纪又复衰落。⑨ 胡如雷的理论单纯从生产关系上来分析封建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对其它因素,例如人口则没有注意。而波斯坦等的理论,把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口增减,也不能使人信服,已经引起持久的争论。⑩所以我以为这两种理论还只能是一种假说,还不能解释封建社会如何发展的奥秘,而必须进行更全面的深入的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