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出“迷宫”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11),从而引导人们从历史的“迷宫”中走了出来。据笔者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解决了下列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存在着一条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条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这条规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不断矛盾运动中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社会形态的不断更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度中生长出资本主义”(12)。这就不是什么神的意志,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先前人们强加给社会历史的种种神秘色彩,被荡涤尽净了。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东西,也就是必然的东西。决不是“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13)。这个规律,是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反映,不是人们臆造的东西,“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14)所以是唯物的;这个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既有规律的客观性,又有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规律又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给了国际无产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促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更替而奋斗,所以马克思说他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规律的《资本论》,“这无疑是向资产阶级(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15)。 二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两者的地位、作用、回答的问题是不同的,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交互作用是不能相互代替的。生产力回答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问题,阶级斗争是回答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1)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16)“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17)(2)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从旧质态向新质态更替的物质基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8)。(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如阶级的产生、发展及最后归于消亡,也无不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是仅仅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区别于资产阶级的阶级观的主要之点。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阶级的产生是以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为条件,阶级的消亡又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力始终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制约着每一历史时代的思想意识、社会关系,政治设施等等。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承认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决定作用,同时又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曾经遭到“四人帮”的严重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关于阶级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1)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又在历史上消亡。阶级的概念是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衡量尺度的,列宁说:“消亡阶级--这就是说,使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全体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厂等进行劳动的同等权利。”(19)以往的历史著作中,只有君子、小人,英雄、群氓,大贫与小贫,贤者愚者之类的概念,令人迷离混沌。马克思主义从人们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在生产资料中的地位,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在分配社会财富中的地位)来划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这就廓清了迷雾,令人一目了然。(2)阶级斗争是围绕经济的即物质利益而进行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动向、思想状况,一般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阶级斗争临近决战时刻,统治阶级内部会发生分化,作为一个阶级则相对固定,不会轻易变动,其阶级中的个别分子是可以游移的。(3)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集中于阶级矛盾和斗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条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地实现了社会形态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更替。当着生产关系腐朽,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维护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权,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阶级斗争的进程又始终是围绕着生产力的解放而进行的。马克思有句名言:“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20)这句名言形象地表述了生产力和阶级斗争二者的相互关系和不同作用,助产婆是“助”的作用,但不可缺少,本源的第一位的则是胎儿。如果没有“胎儿”,一百个助产婆也不能“助”出一个婴儿。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要求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原始公社时期,推动历史前进的是人们通过改进工具、革新技术、总结生产斗争经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处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时代,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不断通过阶级斗争,排除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最后通过暴力,促进社会形态的更替。这就是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交互作用。 三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否定剥削阶级的历史地位及杰出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其共性是:都是沿着一条客观规律行进;其个性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们的参与下,同客观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从而有了历史的前进运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21),“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22)这个“人的活动”,主要是指劳动群众,因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3),“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24)。生产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生产者阶级是维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力量。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来,奴隶所有者、封建君主、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必然存在,“没有古代的奴隶制,也就没有近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揭露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时又肯定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地位,高度评价资产阶级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25)列宁在评价雅各宾派专政的历史地位时指出:“当时,在一百多年以前,创造历史的是一小撮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尚在沉眠不醒的状态中。因此,当时历史的进展也是缓慢可怕的。”(26)毛泽东用真老虎转化为纸老虎的比譬,论证了剥削阶级兴衰的过程,他说:“历史上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他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27)笔者以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在马列著作中多处论及,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肯定的。问题在于“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含义。处于奴隶制末期的地主阶级,处于封建制末期的资产阶级,亦该划在“人民群众”的范畴之内。 四是,关于正确认识历史发展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人们的活动又是受其思想动机支配的。但是如果脱离物质条件,片面夸大思想动机的作用,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编纂学中的实用主义,其弊病在于“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28)人们的思想动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还是由一定物质条件引起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人们只能在前辈提供的历史舞台上活动,处处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