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与未来的思想

历史与未来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它发生于先民对自然和人事的推测,此后在宗教或科学的说明中展开,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时刻发生着影响,甚至决定了某些历史事件乃至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的动向。它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历史学而言,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历史思想的诸问题往往由此生发,历史著作的内容和面貌则依其塑定。因此,从本源上清理这一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我国早期史学的关系,应当是史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没有专文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拟就此进行整体的梳理并论及对史学的影响。
    本文所谓的历史,是指广义的历史,亦即既往的自然和人事,而未来,则是指其可能发展的趋向或结果。为了表述方便,“帝”、“天”、“神”、“鬼”在超自然力的意义上,不加以严格区分。
    
    先秦时代对历史与未来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论逐步深入发展的。大约以春秋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可以断定,先民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立,最先基于日常认识方式。日出月落,春华秋实,鸟聚于林,鱼汇于渊,相信这些反复出现的事实,早就在原始的思维中建立起了既往和未来的一些零碎的、个别的、片面的、局部的联系。分析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实例很多,不必一一引证。这些联系,既有客观的,也有臆想的;既有确定的,又有非确定的;既有单一的,又有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又有宗教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基于日常认识方式而产生的最初的历史观的特点。
    勿庸赘言,考古发掘据实物推论和古文献资料的转述证明,原始社会的先民们最初的历史意识都是与神和祖联系在一起的,即与神和鬼相联系的。这种观念延续下来,即如《礼记·表记》集中概括所表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三代社会中都有神鬼的地位,只是远近不同而已。但稍加考查就不能发现,这种距离的差异,并没有改变其相应的思维模式,即是说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完全相同的:上帝(西周后亦称天)主宰人间的一切,人王按上帝的意志行事,人王的作为影响着上帝的决择。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亦是将来。上帝的至上地位,论者甚伙,容不烦言,请仅论人的反作用方面。
    首先,神的意志是通过人的努力求得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神,包括早已造就的各地域的天地神祇、祖先神和至少在夏后期就出现了的超自然神上帝。但无论是何方神圣,都没有如《圣经》中的主那样凭空造万物的本领。《世本》中《居篇》、《作篇》所载世用器具,皆为多人所创制,而历史功业更是通过人的行为垂成。《尚书·尧典》(注:《尚书》诸篇成文年代,学界多有异持。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第一节中曾主张篇中有“天”称呼者,都不能视为殷人的原作。而不少学者,如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十七章第四节则反对郭氏此后对上说的修改。笔者认同陈氏等人的观点。但用后代语辞以表前代之意,为宗周以来传述方法通例之一,本文仅在神人关系的意义上征引此类篇章。)首叙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先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极颂以德兴天下。“命羲和”之后,虽有“钦若昊天”之语,然以下观星授时至“以正仲冬”,皆羲和奉命而为。而“庶绩咸熙”更是直接于“允厘百工”。皋陶论政(《尚书·皋陶谟》),首论“在知人,在安民”。论知人而言及“九德”尽为人具。只不过“天工,人其代之”而已。诚如舜所歌,上要“敕天之命”,而成败在人是“惟时惟几”。夏灭有扈氏,公开宣布是“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汤灭夏,亦宣称是“天命殛之”。(《尚书·汤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人据神命而成事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