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学:隋唐以前的学者以古器物形制和刻辞作为考证古文献的依据。“金文”和“ 石文”的研究发展成“金石之学”。宋代研究金石早有刘敞、欧阳修,后有赵明诚。明 末清初,一批讲求实学反对义理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主张以考据为工具,通 经致用。由于文字狱,使之陷入古经史的考订,清代乾嘉时,考据学兴盛,后世称为考 据学派或乾嘉学派。其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整理,代表人物有王鸣盛 、钱大昕、黄丕烈、顾千里、戴震、纪昀、周永年等。因这一派不仅考订词章,而且重 视目录之功用,因此被章学诚称为目录学。其实,目录只是考据学派的附庸,其主体仍 属校雠文献学。 辨伪学:早在孔子时,就有文献的真伪问题。孔子曾对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 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后孟子说“尽信 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汉成帝时,有张霸伪造百两篇《尚书》,东汉以后, 辨伪出现。《汉书艺文志》中注出四五十种托古伪书。唐宋辨伪有了发展。唐刘知几《 史通》有《疑古》、《惑经》等篇章,韩愈有正、乙、灭、注四法,以辨古书真伪。赵 匡、啖助、柳宗元,宋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郑樵、汪应辰、叶适、朱熹等都有辨 伪。宋儒义理学代表朱熹所指出的伪古书达六十种。明初有宋濂《诸子辨》。其后,辨 伪成专门之学。 历来讲校雠学的大多指校雠文献学派。这一学派在宋代“百花争妍”,“宋人的校雠 ,在四部书都有卓越的成绩,罗列版本异同的,以岳珂为代表:辨章学术源流的,以郑 樵为代表;钩考群籍证补的,以吴缜为代表。著作如林,美不胜收,而零星材料见于各 家笔记中的尚多。元、明两代,学术稍衰,虽刻书藏书之风,不亚于两宋,而校雠之学 ,可以举数的,有廖若晨星之感”[17](P388)。 四、目录文献学派的分野 汪国垣曾将目录学的界义归纳为四:目录学者,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也;目录学者 ,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目录学者,鉴别旧椠雠校异同之学也;目录学者,提要钩 元,治学涉径之学也[18]。目录文献学派自刘歆之后,有以下分野: 藏书目录学:自汉代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求遗书于天下,整秘府藏书,官藏 目录学产生,特点是利用秘书监及王室、政府藏书,政府组织征书、校书、编目。魏氏 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 校汲冢书,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因《中经》更著《中经新簿》, 分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为著作郎,主持整理图书并编著《晋元帝四部书目》,典籍 重分四部,秘阁以为永制。南北朝、隋、唐、宋、明均有大型官藏目录问世,至清《四 库全书总目》达到最高水平。南北朝时私家藏书目录学自成一派,藏书家广收天下遗书 秘籍,鉴赏珍本善本,精心校书编目,前有南朝王志阮录,后有南宋晁志陈录,至清而 有私家编目之风。藏书目录学的特点有三:重视反映校勘的成果,校勘与目录有因果之 关系;重视保存文献的作用,以及文献的查找;反映官私藏书之盛。 史志目录学:史志目录学派为班固所创。又分为正史艺文派、通史艺文派、方志艺文 派、类书艺文派。班固在兰台东观校书时,修成《汉书》100卷,将“艺文志”作为十 志之一,开创正史艺文一派。之后,袁山松在东晋末年著成《后汉书》且编出艺文志① (注:关于袁志的争议,梁刘昭在注补《后汉书》八志序内批评袁志,实非否定班志, 而是批评袁志未仿班固据官藏目录,不知袁山松因条体所限,另开新路,记一朝著作之 盛。唐刘知几《史通》的《书志编》认为班固之后的“天文”“艺文”二志应删,主张 正史若编“艺文”,可仿《关东风俗传》之《坟籍志》,“唯取当时撰者”。)。自东 汉以后,正史艺文志有两种不同的体例:记一朝藏书之盛和记一朝著述之盛。不过明代 以前“记一朝藏书之盛”仍是主流,如《隋志》、两唐《艺文志》、《宋志》。后来宋 郑樵对于这一做法有所贬,认为班固“无独断之学,唯依缘他人,以成门户”。北朝北 齐、北周之间,有《关东风俗传·坟籍志》,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谓该志“实开后 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成方志艺文志一派。至宋代又分为两派:一是主载诗文派, 一是主载书目派。主载诗文派乃受文集、类书之影响,主载书目派则受正史艺文志之影 响[19]。 佛藏目录学:佛藏目录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独树一帜,但古人很少阐述。正如梁启超所 言“郑渔仲、章实斋治校雠之学,精思独辟,恨其于佛录未一涉览焉。否则其所后hu ī⑦必更有进”[11]。佛藏目录学始于东晋释道安。在此之前,虽有佛经的著录及宗教 目录,但未成专门之学。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不仅开佛藏目录之先声,而且创立了 佛藏目录独特的方法,按译经特征编排,给后世佛经目录有较大的影响。至梁僧佑时, 佛藏目录学不仅有方法,且有理论总结。僧佑不仅创立新的体例,“一撰缘起,二铨名 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特别是总经序成为提要的序跋体,而且揭示了佛藏目录的 本质。唐释静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著录佛经页数,序中说“目录是出苦海之津梁, 导迷途之眼目,务欲令疑伪不杂,住持不久通下明制,普令详择,存其正经,去其伪本 ”。指出目录辨伪、指路的作用。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发展了静泰的方法,不仅著 录佛经行数,而且著录存佚。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阐述目录作用:“夫目录之兴也 ,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提纲 举要。历然可观也。”宋有释惟白在《大藏经纲目提要录》专论提要的作用有五,后有 王古将目录的作用因人而异分三类。至明《阅藏知津》,佛教目录学发展到高峰。中国 古代佛藏目录不仅借鉴了其他书目的方法,还在著录、篇目揭示、解题、互著别裁、分 类等方法上有了独创,有了佛藏目录学方法论,而且有关于佛经、佛经目录的理论描述 。 版本目录学:虽然早期目录学家都注意到了版本,但未成专门派别,直到南宋尤袤才 有专门著录版本的目录《遂初堂书目》,尤袤勤于抄书、校勘,目录中未撰解题,但“ 一书而兼载数本”,尤袤虽为版本目录学之先驱,但还未形成学派。直到清代才有版本 目录学的兴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