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广校雠文献学派的分野 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两大学派都是以校勘、目录、版本三个基本要素展开的。除 这两大学派外,中国古典文献学还有一大学派,是从“文献”出发的广校雠文献学派。 广校雠文献学创始于东汉末郑玄。古文献经过向歆的整理解决了杂乱无章的问题,但 仍有大量文献未经整理,且文献异本、内容错误导致对文献的不同理解,特别是经学今 古文之争,“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于是郑玄继承孔子校书定六艺的思想,运用注解 等多种方法,从文献入手解决学术纷争。郑玄不仅注经(作《三礼注》、《毛诗笺》), 考订疑误,而且论经(作《易赞》、《书赞》、《诗谱》)、通经(作《三礼目录》、《 六艺论》)。其文献学方法包括“一备致多本,择善而从;二注明错简,提出误字;三 考辨遗编,审证真伪;四叙次篇目,重新写定;五条理礼书,普加注说;六辨章六艺, 阐明体用”。由于郑玄之法独到,学术界称为“郑学”与“许学”并重,与其说他是经 学家,不如说是开辟文献新路的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深明郑玄本意,说“其实他所整 理、注释的书,不限于六艺经传,也还注《纬》、注《律》,可算是在整理古代文献方 面,做了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工作。‘经学’二字,本不足以范围他”。郑玄之后,唐 陆德明可谓文献学之大家,于注释尤精。张舜徽总结其文献学方法是一经注兼明,摘字 为音;二博证异说,存之音内;三依时先后,序次群经;四考镜源流,各为叙论。元马 端临作《文献通考》,汇总历代典章制度,其“文献”之义,无所不包,“经籍”乃二 十四门之一。王欣夫称之为广义的“文献学”[17](P4)。 广校雠文献学以具体的文献为中心,或研讨一经籍,或汇集各种资料为一书,有注解 正义和文献编纂整理两个大的方面。 注解正义:自孔子定六艺,战国儒家有“传”、“记”,西汉初年,学者阐述经义如 《尚书大传》等,后逐步转向名物、文字的解释,发展为章句训诂之学,如《毛诗传》 。东汉至魏晋,此类名物文字笺注成为治经主流。南北朝之后,分为两派,一是注经, 二是注文史古籍。注经派到南北朝时,抛弃汉魏笺注,别创讲义式“义疏”,逐字逐句 逐章释经,孔颖达等取诸家义疏编定“正义”。唐陆德明总结诸家之音,成《经典释文 》,乃“音训”之作。这样注经经历了传、记、注、音、疏的发展。北宋中叶后,一些 学者抛弃汉唐旧说,自创新注,讲究义理,南宋时形成一套新注,与前代笺注相异,是 为“宋学”。“宋学”义理注经方法对于后世义例派校雠学的形成是有启发的。注文史 古籍派,刘宋时有裴松之《三国志注》,后魏有郦道元《水经注》,梁有刘孝标《世说 新语注》,唐初有李善《文选注》、颜师古《汉书注》。 文献的编纂整理有辞典的编纂、丛书的编纂、类书的编纂、政书的编纂、文献的辑佚 、文献的翻译、文献的抄录等。文献学家亦有所侧重。 辞典的编纂:字书源于《史籀篇》、《苍颉篇》。东汉《说文解字》成为我国第一部 系统字典之后,“形书《说文》为之首,《五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 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 段五裁《广雅疏证序》)。辞典的编辑发展为今天的词典学。 丛书的编纂:《隋书经籍志》载有陆澄合编《山海经》以来一百六十家为《地理书》 ,又有任昉增陆澄之书为《地记》二百五十二卷,可谓较早的丛书。其后, 五代国子监刻《九经》、宋《七经正义》和《眉山七史》、金《大藏经》、元《十七史 》等都属专类辑刊丛书。综合性丛书较早有南宋宁宗嘉泰元年俞鼎孙、俞经同的《儒学 警悟》。 类书的编纂:类书始于三国魏之《皇览》。梁有《华林遍略》,北齐有《修文殿御览 》,隋有《北堂书钞》,唐有《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宋初有四大类书《太平御 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明有《永乐大典》。在类书编辑 中,真正作出较大贡献称得上文献学家的有隋虞世南、唐欧阳询、宋李昉、 扈蒙、明解缙、姚广孝等。 政书的编纂:自刘知几之四子刘秩编纂《政典》后,有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 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加上“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 通考》)、“清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就有政书“十 通”,构成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完整史料。此外,有会要、会典之编纂,唐宋编会要, 以《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史料价值最高;明清时将会要改为会典,编 有《明会典》、《清会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