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流派(6)

文献的辑佚: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以为辑佚书始于王应麟,后叶德辉《书林 清话》卷八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早在晋代,枚赜就辑过伪《古文尚书》,收 辑于《说郛》中的《相鹤经》也是属于较早的辑佚书,宋有王应麟辑郑玄《周易注》、 《尚书注》与《三家诗》,明代亦有辑佚活动,但辑佚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是在清代。
    文献的翻译:由于较早的文献不易读懂,因而翻译的活动就出现了。一方面是翻译本 国的古籍,另一方面是翻译外国的著作。“我国学者对于域外文献的整理,在两个大的 时期内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一是隋唐以前由印度传入的佛典;二是明清以来由欧西 输入的科学书籍。”[1](P175)佛典翻译始于后汉桓、灵时期,主要是域外流寓中国的 高僧。翻译佛典的高僧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造诣颇深,不仅是文献学家,而且是语 言学家。
    文献的抄录:古代抄录是文献传播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抄书亦频繁 ,无论是藏书家、学者都有抄书之举。
    广校雠文献学派对“文献”有阐释。“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何晏《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到元马端临时 ,将文献发挥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 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 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 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由于这一派对文献的不断阐发,与现代文献学就有了衍接, 郑氏二兄弟的“文献学”即来源于此。
    六、总结
    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 孔子的整理典籍,到汉而开始分流。从三派的发展看,有一个共同特点:三派均始于汉 ,兴于宋,至清而鼎盛。由此可划分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初创(先秦)、 分化(汉-隋)、成熟(唐宋)、集成(元-清)。
    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同时产生于汉刘向、刘歆,在其发展中虽有不同侧重,但其 关系甚密,并相互影响,只是因学派不同,理解各异,各自努力扩张并寻求分离,校雠 目录之争由是而生。明确学派之分野,有利于解决纷争,取长补短。这两派各以校雠学 、目录学自居,是近现代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之本源。广校雠文献学产生于汉郑玄 ,几经扩大,直至以文献命名,现代“文献学”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
    校雠文献学讲文献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讲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 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 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内容方面,包括文字订正、探讨学术价 值等,编定篇目是其成果之一;目录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形式方面,兼及校勘,群书目录 是其主要成果;广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编纂,包括文献的解释与重组。校雠文献学与 目录文献学关心各门学术流别,重视学术广度,考百科之源流,具有学术史的功能,学 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密不可分;而广校雠文献学通常关系某一学科,重视学术深度,考百 科之源流,体现学科史的功能,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校勘、版本、目录是文献整理的三个基点,“辨 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经过文献学家各派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 献学思想,成熟了各分支学科,构筑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体系。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 优秀传统,开拓现代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范家永。文献通考与古文献学[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4,(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