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3)

又,《管子书录》:
    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今《汉志·诸子略·道家》有“《列子》八篇”,“《管子》八十六篇”。凡此皆本刘向之所定著,《别录》、《七略》之所著录。若谓刘向所校《太史公书》缺十篇,定著必百二十篇。刘氏岂能虚列所缺十篇以凑足百三十篇数,自违“定著”之例?故“十篇有录无书”非《别录》、《七略》之语明矣。兹再举《汉书》著录《史籀》一书作证。
    《汉志·六艺略·小学家》有“《史籀》十五篇”。班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史籀》原书十五篇,《别录》、《七略》有著录。是书东汉建武时亡佚六篇,班固所见只有九篇。《汉志》所录“《史籀》十五篇”,仍依二刘著录。班注“建武时亡六篇”,断非用二刘语。此注换言之即“六篇有录无书”。由此可证,班注《太史公》“十篇有录无书”系班氏之语,以明其所见东汉兰台本《太史公》缺十篇,非援引《别录》、《七略》之文。
    又,《别录》、《七略》唐时犹存,《隋书·经籍志》有著录。(注: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序》曰:“二刘之书同亡于唐末五代。”)《史》、《汉》注家如刘宋裴骃、唐人颜师古、司马贞等当见过二刘书。然《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十篇缺有录无书”;《索隐》引“《汉书》曰:十篇有录无书”;《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注更指明该传“而十篇缺有录无书”一节“乃班氏作《传》语”。倘若《别录》、《七略》有“十篇有录无书”之语,诸家何以舍近求远,从《汉书》、《汉书音义》中转手引来,而不径引《别录》、《七略》?诸家不引二刘书(笔者案:亦无人说过二刘所著录《太史公》有缺),则二刘本无是语,自不言而喻。可以肯定地说“十篇有录无书”是班固自家语,把该注视为《别录》、《七略》原文,从而推论刘向所见西汉秘府本《太史公书》缺十篇,是缺乏充分的理由与证据的。
    余嘉锡氏曾将《汉书·司马迁传》里的上下两段文字,即“而十篇缺有录无书”一段与“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一段联系起来作了以下推论:
    当以“迁既死”云云遥承上文“有录无书”,详审文义,盖十篇之缺实在迁死之后,故曰“其书稍出”,明其出之未全。逮杨恽宣布其书,而此十篇竟不复传,但有录而已。今本十篇虽存,然非杨恽之所宣布,刘向、班固之所著录也。(注:载于《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0页。)
    余氏此论颇有商榷之余地。这个问题涉及司马迁书藏、传两本之事,略述管识如下:
    据《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死后,《太史公书》在社会上渐有流传。“惟其书重大,往往有单篇别行者。”(注:贺次君《史记书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加之汉廷于是书有禁,(注:参见《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东平思王刘宇》。)传播范围当很有限。班氏因言“稍出”,自然是“出之未全”。但传出之未全,并不等于其所从出之母本有缺,因为此时杨恽还未宣布其家藏《太史公书》。又班氏所谓“其书稍出”者系出自何本,未予说明,但杨恽家藏本并非唯一的本子。(注:桓宪《盐铁论·毁学篇》载“大夫曰”节引《太史公书》的《货殖列传》文。此“大夫”即桑弘羊。桑氏论盐铁在昭帝始元六年,其时杨恽家藏本《太史公书》未宣布,桑氏所见很可能是秘府本。)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过,《太史公书》著成后写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注:《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引《报任安书》。)司马贞《索隐》曰:“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注:《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贞《索隐》。)甚是。正本(即“藏之名山”本)实藏于西汉秘府;(注: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曰:“所谓(杨恽)宣播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笔者案:王氏说与司马迁本人所言其书“藏之名山”不合,今不从)。《太史公行年考》载于《观堂集林》卷十一,乌程蒋氏密韵楼刊本。)副本则留在京师,后来杨恽所宣布的本子即是。姑退一步言,就算杨恽宣布的《太史公书》缺十篇,也不能据以推断“此十篇竟不复传”。因为“藏之名山(秘府)”的正本仍在,而二刘校录的正是西汉秘府所藏《太史公书》正本,非杨恽所宣布的“副在京师”本。余氏推测杨恽宣布的《太史公书》缺十篇已缺乏凭证,又进而论定此十篇绝迹于世,谓“今十篇虽存,然非杨恽之所宣布,刘向、班固之所著录”,更系失据。
    现在,可以对上文作一小结:(1 )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太史公》百三十篇”,本之刘向《别录》、刘歆《七略》著录,二刘校录西汉秘府本书时,所见《太史公书》为百三十篇完帙。(2)班固注“十篇有录无书”,是说明他所见东汉兰台本缺十篇。 (3)《太史公书》十篇缺佚,在刘歆《七略》撰成之后。 今推定在两汉交替之际,当无大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