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姜国峰:少数民族记忆的重建与丝路文化认同的形成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丝路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备受关注,也成为沟连不同区域和民族追忆共同精神传承的新的话语体系表达。以少数民族记忆重构为方法论视角,探究一种集少数民族主体本位追寻、少数民族遗产资源再生、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情感性、禀赋性和行为性逻辑,可以为丝路文化认同的生成提供一种理论和实践可能。
    关键词:丝路文化;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记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 (2018)05—0012—05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丰1卜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巾囝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研究” (项目编号:17YJC71003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项目“传统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中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015GGJS-0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社会记忆语境下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项目批准号:2017M612423);河南工程学院2015年博士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D2015031)。
    作者: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勃利人,博士,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软实力
    丝绸之路涉及地域从历史来看属于多民族区域,是在我国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纵横驰骋中形成了独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地理样态。实际上,在中国境内所经之地很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它就像一条长长的丝带紧紧地连接着中原和边疆的各族人们。南于丝绸之路文化(以下简称“丝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是一种历史坐标。通过这一坐标可以实现一种目的,即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进行新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进而强化“一带一路” 沿线不同文明的互动共融。所以, “丝绸之路”堪称跨文化融合与传播的标本,丝路文化成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好诠释。将少数民族记忆作为坚持丝路文化认同的一种普遍研究视野,其目的是在历史演进和现代发展中为不同民族之间寻找共同的渊源和根基提供相似文本资料和民意基础,找到促进不同文明相互融合共生的原始契合点,为打造交流互鉴、互相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多民族共同体提供软实力保障。
    丝绸之路的历史镜像始于古代中国以丝绸、瓷器、茶叶、植物草种为交流互动的亚洲、非洲、欧洲商业贸易通道,最终演变成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交流的大通道。具体说来,从汉朝初期匈奴称霸西域打通了中国与欧亚大陆通道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突厥、于阗、粟特、回鹘、吐蕃等族以草原、沙漠为空间场域繁衍生息,从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回鹘等民族加快商业贸易到成吉思汗征服了“丝绸之路”的大部分版图,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从未停止对丝绸之路的探索、开发和拓展,因而成就了今天中华民族史上辉煌的篇章。丝绸之路的现代语境源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经典表述的高度凝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坐标,实现更广泛的人类的共荣共生。同时,丝绸之路的理论成就在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表述上,以及综合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等综合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结构,并依照传统与现代得出的应然结论。丝路文化认同是这种应然结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具有绵长、底蕴和持久性的软性保障,能够冲破现存地理阶位,达成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共同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