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姜国峰:少数民族记忆的重建与丝路文化认同的形成(6)


    
    综上所述,丝路文化认同是基于跨文化治理格局所构筑的精神标识,更是曾经创造无数辉煌镜像的现代复兴,是具有强大文化传播力的黄金之路,是各民族不同文明不断绵延拓展的重要场域。通过重构少数民族记忆的方式切人丝路文化认同的实践逻辑,以情感性、禀赋性和行为性逻辑勾画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绘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协同为基点的战略图谱,有助于突破以往单一的模式构筑和单向性发展格局,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新时代丝绸之路语境而再造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曙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助推区域共赢[J].长春大学学报,2015,(11):1-5.
    [2]杨丽萍.从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与整合——壮族认同教育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26-30.
    [3]王蜜.集体记忆的重建与文化自信的生成[J].晋江学刊,2O17,(1):33-39.
    [4]程金城,马硕.艺术表达在丝路文化中的独特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5,(4):22-27.
    [5]刘吉发,袁春潮.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丝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时代审视[J].人文杂志,2015,(7):43-48.
    [6]李林.“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3):95-100.
    [7]金栋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上的跨域文化治理——基于模式基础的战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9-61.
    [8]王玉,杜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5,(8):163-166.
    [9]王青亦.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文化发展策略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7-8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