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峰:少数民族记忆的重建与丝路文化认同的形成(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29 《贵州民族研究》 姜国峰 参加讨论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聚:丝路文化认同的行为性逻辑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民族性和世界性思考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带发展和培育问题的契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丝绸之路沿线上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不同种族繁衍生息的载体和依托,也成为凝聚不同民族休戚与共的精神标志。那么,如何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存量变为增量的文化资本,是丝绸之路各民族着力探索的文化功课,也是亟待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聚集的必然归宿。因为,在绵延几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亚欧非多种文明和灿烂文化,演绎着一幕幕贸易兴衰活动。尤其是整个丝绸之路沿线上呈现的廊道型文化资源分布特点,决定了其整体性价值大于任何单一构成部分,必须通过模式重构的方式消解和生成新的文化业态,凸显丝绸之路沿线广泛而深远的民意基础和文化认同。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丝绸之路沿线支柱性产业,符合实际战略需求。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这种过度依赖资源型发展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人与自然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资源约束趋紧和人类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现实境遇下,单纯的原始经济增长方式很难获得持续性效果,需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因而培育文化产业等新的支柱性产业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选择。 为此,首先需要在宏观理念上形成打造丝路文化产业带的整体性和共同性认知。丝路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促进着不同历史、地理和民族的相互交锋、激荡和融合,构筑了丰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与物质财富,需要不断挖掘其内在精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创新性增长。[7]所以,凝聚共识、共同开发就成为急切而紧迫的顶层设计任务,也是将丝路文化遗产资源纳入整体性安排的关键。尤其是要立足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多民族歌舞器乐传统、演艺娱乐资源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等,以出台《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产业带总体规划》为基本遵循,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文化领域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8]其次需要打造少数民族优势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丝绸之路上有各少数民族留下的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商旅客栈、创意设计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禀赋,特别是善于吸纳国际范围内民族文化开发的流行因素,形成从国际联合——各国政府——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服务与管理体系。最后是培育世界级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名片名品。要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各有侧重地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同一区域打造同一品牌” 的模式培育世界名品,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可以考虑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五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2014年)下培育世界品牌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西藏的《心语香巴拉》、内蒙古的《森吉德玛》、贵州的《多彩贵州风》等大型歌舞剧品牌的知名度;立足现有的文物古迹、历史传统、清真寺庙等资源,创新生态旅游长廊、传统医药产业,构建以增长极辐射和带动次核心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格局。当然,少数民族文化名品打造还要体现现代营销策略、引入“互联网+”的迎运和大数据平台,提升消费主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元的需求。[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