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王冲: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研究(4)


    二、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分类的具体方法
    义类体系是根据词汇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的体系,它可以将拥有无数含义的谚语进行高度概括,从而以词汇的形式进行集合,最后构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树状结构体系。所以,义类分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考虑体系本身的结构完整性,而且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谨慎处理。
    (一)义类体系层级性的基础作用和逻辑性的内在要求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语义单位在聚合关系或者组合关系之下构成的,而语义单位的形成又是由比其更小的义素等构成的。所以,谚语的语义系统同样是以聚合和组合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体系容纳的5万条谚语可以看作是5万个义素。这些义素的聚合不仅是整个体系构建的前提,同时也是体系构建所反映的内容。义素是语义对义位的体现,也是对义位的分解,在具体的义类体系当中就表现为上级语义层和下级语义层的相互作用。
    谚语数量之庞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只形成一个义位,由此,体系中的最后一层即第三层亦随之产生。当然,这一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具体的,如果不加以抽象和高度概括,所形成的语义单位就会和义素一样多。所以,可以将这些没有进行加工的义位看成是一个个义索,对谚语的归类由于主要从其意义着手,那么势必会有很多谚语虽然说法不同但却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将这些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且已经提炼成词语的义素进行归类,在这一层归类时,依然要进行高度概括和对共性的找寻,那么体系的第二层就这样产生了。第二层共有21个类目,即21个义素,再将这些义素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高度概括,最终形成五大类目,第一层级随之产生。这些义素是对义位的分解,每一个下级义项也是对上一级义项的分解,就像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义素对义位的分解那样。
    体系设计的层次感是各学科体系设计上该有的基本特性,而层次感的凸显又和逻辑性密切相关。层级性是体系设计者思维逻辑的外化体现和最终成果,从逻辑性又可以看出设计者在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上的理解和整体辞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效果,同时,逻辑性对层级性的影响还表现在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以,层级性和逻辑性的相互作用是整个体系“骨骼”搭建的关键所在,也是谚语从语义进行解读时,是否依然能够找到归宿以及归属感是否强烈的重要保障。
    如下图所示,层级性在体系建构完毕后可以一目了然,这种树状结构在层级性上的体现非常直接,上级对下级的管控以及下级对上级内容的合理切分,正因为层级性显著,所以在具体实践中,下一层级的义域仍然可以根据具体实践随机应变,做到机动调节。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
    第一层:生产生活、精神意识、国家社会、教科文卫、客观自然
    第二层:日常生活、物质生产……
    第三层:饮食文化、穿衣打扮……
    一年粮不接,十年赶不上(布依族)
    竹笋要吃嫩,芋头要吃老(布朗族)
    山羊的油容易凝,进到胃里显得重(哈萨克族)
    蔗是老的甜,笋是嫩的鲜(拉祜族)
    肉一起煮,汤分开喝(藏族)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汉族)
    墙以石为基,民以食为天(汉族)
    此外,设计体系要考虑全面,既要考量在纵向角度上对层级性的使用,也要在横向角度对体系进行充分考量。体系具有的系统性以及大的框架必有的整体性使得体系中不仅上下类别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且在左右类目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同一层级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复杂一些,既有基础语义类的聚合,也有相邻语义类之间的系联与区分。相邻语义类分起来比较不容易,既要保证意义相近的不会分出同级的多个子义场,又要保证每一个大的义场下面的子项不是简单地拼合,还要保证各个子义场之间的距离和尺度以及每个义场的独立性。
    归根到底,层级性和逻辑性仍然是对体系内各级类名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上是有差别的。谚语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是处在联系当中的有机整体,从这一点讲,对世界进行描绘的语言和概括总结的谚语自然与外在事物紧密联系。首先,体系的第一层级“生产生活”“精神意识”“国家社会”“教科文卫”以及“客观自然”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从文化层次论中得到的启发。生产生活、精神意识、国家社会以及教科文卫、客观自然等五大类基本是按照层次论中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演化而来,这种演化不是单纯地为了体系的适应性而进行的更改。其中,物质生产和客观自然是对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生存的基本环境的概括和总结;精神意识是对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意识以及思想观念、性格塑造等的全面概括;科教文卫是人类发展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属于更倾向于人的行为层面;国家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只有在国家社会这一桥梁和纽带中,人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多成果以及在发展中产生更加复杂的社会情感。所以,这种联系本身既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考虑,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
    而且,体系的第三层级与谚语含义的吻合度非常高。除了在类名设计上花费功夫外,还综合运用了语义场的相关理论进行建构,尤其是对类名的排列进行了细致的考虑。比如,人的“生命过程”是“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一定的顺序,同时也是既定的人的生命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所以在谚语的收录时会特别注意时间上的安排。例如“婴儿爱食,孩童爱衣”“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十五岁不要推说年轻,一百岁不要抱怨年老”等谚语,就是在“生命过程”这一类名下按照时间进行收录和安排的。尽管对人的“生命过程”采用了顺序义场进行排列,但事实上,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以及中老年时期的划分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这是由于词义的模糊性导致的。而最典型的采用顺序义场的应该是反映季节和节气的谚语。“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暖四月,燥五月,热六月,沤七月;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冷,寒冬腊月冻冰雪。”这则谚语虽然与当下的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出入,但它却基本将旧历的廿四节气在每个月的气温特点进行了大致概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