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谌利民 王皓田 徐照林: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由于资源依赖与产能过剩、投资驱动与积累不足、产业单一与短板明显以及城乡并重不足与一体化缓慢,成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特殊演进路径,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模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通过平等为核心建立国家战略保障,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解决产能过剩,产业优化为重点弥补发展短板,以及以城乡并重为支撑推动一体化进程,为民族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 键 词:供给侧改革;民族地区;经济转型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与重大领域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F2016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谌利民,王皓田,徐照林,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原因更主要的在于供给侧。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是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现象并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资源依赖、投资驱动、产业结构单一和城乡并重不足等作为其经济发展特殊演进方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缺陷,需要在供给侧构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以萨伊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萨伊提出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古典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最为重要的表述。强调市场绝对主体地位,以自由放任和不干预为特征,成为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然而,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控制,这成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随着“滞涨”现象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受到广泛质疑,以蒙代尔和拉弗为代表的新供给学派的观点再次受到重视,成为美国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并被学界冠以“里根经济学”的美名。以减税和放松管制为特征的里根经济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美国财政赤字问题成为经济的常态,收入分配也走向了恶化。中国当前也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与里根经济学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不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而是要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短期是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长期是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民族地区经济要想持续发展更是如此。本文在厘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前提下,直指民族地区经济滞后的原因,是出在供给侧方面,进而提出以供给侧改革加速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