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蒲类县城竟有融合东西亚风格的大型浴场;轮台县境内的卓尔库特古城成为又一处两汉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高等级中心城址;汉代疏勒城中发现的一座窑,让我们知晓城内众多瓦片...
内容提要 :中国陆疆大多数边境口岸坐落在乡镇和村庄,陆地边境口岸在陆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边境口岸发挥着交通枢纽和资源运输作用、传统和现代化产业支撑作用、文化...
摘 要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
内容提要 :族际交往有助于多族群国家实现社会整合和经济增长。本文聚焦我国西部地区的跨族群社会交往,探讨其能否增加社会资本、提升收入水平和促进族群交融。基于中国西部社...
摘 要 :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力、凝聚力离不开对内在有机性的关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内在有机性发挥着“凝”元“结”体的功能,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
摘 要: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下实施的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
摘 要 :现代国家的建构离不开人民、民族、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我国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国家统一,民族、人民团结”的新的理论概括与提升,也...
摘 要 :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2018~2019年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决定性成效,为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
摘 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历史上封建王朝采用了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管理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摘 要 :18—19世纪的欧洲,“民族原则”(principle of nationalities)已然成为最有力的政治思想之一。按照这一原则,每个民族(nationality)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因此每个民族都应该把自...
摘 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生产观;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诚信待人的诚信观;公平交易的交换伦理观等经济...
内容提要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脱贫攻坚工作和民生改善工作,强调“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摘 要 :狩猎采集社会是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形态。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生态与适应、生计与经济、世界观与象征分析等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化人类学中,狩猎采集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摘 要 :韦伯的“弗莱堡演讲”提出了民族国家是民族的世俗代理之说。但正是在韦伯自己对现代国家中立性的强调中,国家何以能代理民族更加成为问题。本文由此进入到他在“经济...
摘 要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发展全局紧密相连,而民族工作是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在我国,散杂居民族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