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
包小婚: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一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等。订婚...
凤凰舞(壮语为舞凤凰)是横县壮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行于灵竹、陶圩、六景一带的壮族地区。它的表演方式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的凤凰舞,如“花凤舞”、“凤凰舞”、“舞...
形制独特,天琴的外形、构造和用料均独具特色,琴筒与板胡相似,琴头正窄侧宽,琴杆既细又长。尤为特殊之处,是琴头、琴杆用三节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个钉,未涂一点胶。这种...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称“唱天”。伴奏时换把较少,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弹自唱的称...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过春节一般在腊...
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
广西是世界有名的铜鼓之乡,全世界共有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1400多面,而广西的馆藏量就有近1000面。马山壮族会鼓源远流长,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两代。其最初...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
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全县民歌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 东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欢、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最初只有几个音阶,唱法简单,唱词多以壮话叙述为主,寄托哀思和祈祷。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 七十二巫调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动...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
打榔古称“打舂堂”,打扁担源于“打榔”。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成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粮稻,敲磕槽舷,皆有偏拍。 槽声若鼓,闻...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
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坚固耐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