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
任何一部文学史,如果能够不断呈现新质,不断刷新内容,就能更好地展示其本身具有的活力与价值,而这是通过创新性的学术研究获得的。刘家思、刘桂萍的《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
1936年6—9月,丁玲正努力从南京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逃出,两度到上海,但与萧军、萧红在上海未曾相遇过。1936年7月,萧红因与萧军感情上出现裂痕,离开上海去日本疗伤。丁玲1936年...
对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今人都很熟悉。《乌衣巷》《竹枝词》《陋室铭》等,至今流传。但是,对他的一生经历、平生交游、脾气性格,熟悉的并不是很多。 博学多才却“升沉无...
他们的苦闷我们未必知道,他们的声音常常微弱,谁去疏解他们的烦恼?这是凝视韬奋先生棕色镜片下那双眼睛时我常会想到的。 韬奋纪念馆并不显眼,它坐落在重庆南路一条叫万宜坊...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论文学创作渊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
刘以鬯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从英军进驻中国殖民地的第一天起,陆地总面积不过1106平方公里的香港就站在了历史的最前线。两百年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十年动荡和1997年成为香港...
青年时代的废名 评论废名的人不在少数,言人人殊,这其间,周作人和沈从文的言说尤值得注意。周是废名的老师,沈是废名作品风格的延续者与发展者,他们评论废名,意义自不待言...
丁景唐先生是去年12月11日去世的。去年一年中,我的师长亲友中离世者甚多,我在辞岁诗里用了一联“忍看师友登仙列,唯剩诗文作挽联”,表达我内心的沉痛。丁先生去世后,我也拟...
早在80多年前,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三位青年诗人合出了一本诗集《汉园集》,遂有“汉园三诗人”之称。后来李广田、何其芳二人相继去世,我曾对卞之琳开玩笑说:“汉园三诗...
周而复,这位文学长路上的跋涉者,用毕生的心血,书写着他对养育自己的故国热土和人民的深沉的爱。 我是1993年经老同事陈诏引介认识周而复先生的。那时候周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这是郑振铎诗作《我是少年》的开头,表达的是1919年社会大转折...
今年6月 25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王建军先生的《刘以鬯关注茅盾的〈走上岗位〉》一文,介绍刘以鬯先生关注茅盾的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并为出版单行本作出积极的努力,史料丰...
2013年5月,我收到时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的马泰来先生电子邮件,询问有关周瘦鹃《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底本来源。那时我刚刚查考出林译小说的几个底本,对于马泰...
“犹恋风流纸墨香”,这是2004年丁景唐先生六十年文集的书名,说明丁先生的一生是跟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拜读过丁先生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的大作,...
1940年代的冯至贡献了被文学史家孙玉石先生称为现代中国最佳诗集的《十四行集》(桂林明日社1942年出版),连同中篇小说《伍子胥》(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出版)、散文集《山水》...
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而曹雪芹还有一部珍贵著作却较少人知,那就是曹公的佚著《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分为八册。第一册题为《蔽芾馆鉴印章...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