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拙作刘松龄研究之二,介绍乾隆朝钦天监正刘松龄的两封私人信件,讨论的主题,正是乾隆十三年——空前严重的教案未已,又发生金川之役、皇后薨逝风波,以及政府大政策收...
《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内容提要:1990年代以来,在大陆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开始遭到舶自美国汉学界之“中国中心观”潮流日益强劲的挑战和冲击。这一挑战...
[ 摘要] 从17世纪开始,西方地震知识就在中国逐渐得到传播;18世纪时则影响到康熙帝形成著名的地震思想;19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传播的途径、内涵、主体和影响都发生了变化,并最...
提要: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县以下基层社会中的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制度层面上的契合点。本文通过考察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形态、依据、性质,探...
1919年5月3日,即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天的上午,《北京学生全体宣言》的起草者、大名鼎鼎的三大学生运动领袖之一的罗家伦,在忙于策划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的间隙,还做了一件迄今鲜为...
“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姚念慈 【编辑说明】这是姚念慈先生2009年10月在庆祝王戎笙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稿,转自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站。 对“康乾盛世”这样的大...
提 要 : 本文截取清人杜凤治在京得官前后的日记,通过揭示清代铨选实况及官员得官上任前之所为,探讨了清代官员候选中的“遥遥无期”、“加捐花样”、“铨选程序”以及清代官...
提要 :土地具有开垦有限性的自然属性,于是土地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土地资源配置等便成了衡量土地资源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清代农业技术与土地资...
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新史学》(第三卷)之追求 黄兴涛 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恢复学术活力的中国大陆史学界,接续民国时期的史学传统,几乎同时复兴社会史和文化史两股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刘文鹏 “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1] [1]南巡,这个被乾隆帝视为关系帝国整体战略的重大事件,这个被民间津津乐道的传奇,在...
王保宁 曹树基 [ 提 要 ] 本文提出了玉米、番薯集中产区和一般产区的数量标准, 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东部地区玉米、番薯的分布特征, 阐明了玉米、番薯以竞争的方式取得优势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定宜庄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众多学者为中国社会史学科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贺江枫 内容提要 :1880 年朝鲜请求派员前往天津机器局学习军械制造,中国基于“实难再缓”和“固我藩篱”的考虑,积极促成此次来学。李鸿章以“易办而急需者”行之的原则对朝鲜学徒...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侯杨方 摘要:利用乾隆时期各地奏报的民数奏折及其副本、黄册、清册等原收藏于清宫的原始档案,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乾隆时期民数汇报制度的建立...
宋丽娟 孙 逊 摘 要 : 明清时期, 与“西学东渐”相呼应, 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 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构成了“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
张 帆 内容提要 19、20世纪之交,“科学”一词在中国初现,虽与教育相关,却不特指分科教育。新政时期,中国朝野皆以日本教育作为汲取“科学”的管道,使得晚清新教育与日本“科学”紧...
[摘要] 清代的省级建制,是由督抚藩臬等职官共同组成的行政实体,牵涉地方军民财赋等多方面的建设。江南省之分治,安徽、江苏两省之最后形成,是一始于顺治、终于乾隆的漫长动态过程...
摘 要 : 晚近史料的种类与数量大幅度扩张, 规模远超历代文献总和。而搜集阅读之难, 逾于古史;史料保存状况之劣, 也较古籍更甚。在史料不可能竭泽而渔, 甚至难以把握边际的情况下...
徐 毅 内容提要 :咸同军兴至甲午战前,各省以“捐”的名目开征了各色杂税,构成了晚清除厘金和海关税之外的另一类新税。为此,在清人眼里,“捐”的意义亦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即由过...
王日根 陈 瑶 提要 :1926 年编成的《湘潭积谷局志》记录了自同治二年直至民国年间积谷局经由与返乡湘军密切相关的传统士绅倡导、设立、维持直至被官府吞噬的全过程。积谷局司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