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全文...
全文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发掘传世文献以及新发现的史料,尝试考察并复原了长期湮没无闻的清末浙江平湖乍浦出身的文人沈筠(沈浪仙18021862)的事迹。指出:无论从沈筠所编著的有关日本...
内容提要 七七事变之后,为应对华北沦陷区党政军分离的态势,国民党以聚集于天津英法租界的人员、机构为班底,联合平、津、冀等日占区的单位组设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其组织...
点击下载全文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黄彰健、孔祥吉等众多学者相继对公车上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当时都察院并无阻碍举人上书的举动,千余公车集会松筠庵的说法不可信,就连《...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七世章嘉想借助国民党政府明确其在内蒙古喇嘛教的领袖地位,国民党政府的宗教政策则主张宗教不能干预政治,并且要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
摘要:后现代主义既具破坏性又具建设性,它对历史学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阐发的重要历史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历史主观性的强调,冲击了现代史...
中国近代选举滥觞于清末,民国建立后,选举逐渐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选举制度经历了从限制性选举向普选制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于1936年5月颁布的《国民大会组...
点击下载全文 摘要: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在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1906年10月,康有为设想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党)。①同年12月...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
摘要: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
摘要: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带76名随从人员,他们普遍关心时政且学有专门,是科举废除前清政府特别倚重的新政人才一次重要的集体亮相。这一群体新旧教育背景者皆有,并且取...
【摘要】孙殿英屯垦青海事件,不仅对近代西北影响巨大,且因牵涉国民党军政要人甚多,与新疆事变察省事变闽变等事件错杂因应,又处于国民党围剿中共的特殊时期,多受学人关注...
摘要:潘霨是處理同治甲戌日本侵台事件的幫辦大臣,也是唯一與日本駐華公使及統兵將領當面交涉的官員。但長期以來,史家對其事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新發現潘氏《致總理...
摘要:以纪传体为核心的史传写作,是中国重要的学术传统。钱基博一直坚持史传体例的创作,留下几百万字的学术成果。探讨钱基博史传写作的学术来源、贡献和局限性,有利于明晰...
点击下载全文 摘要:由于甘肃、新疆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及刘锦棠的建省理念,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时即以甘肃、新疆并称,将其命名为甘肃新疆省。甘肃新疆省省名包括了今天的两...
摘要:自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史学在世界范围内专业精神和提升了其专业地位。伴随着科学史学的不断推进,体现在近代中国,是自1917年后,史学不只在学术建制上脱离了文学门,且...
【摘要】1934年2月蒋介石发起了旨在通过改良民众日常行为而复兴固有道德的新生活运动,在汪精卫的影响下,蒋使用道德教化的方式督促民众遵守新生活规范,但他仍然把新运与政府...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统治者在上海为宣传亲日思想、美化侵略战争,通过大力办刊和拉拢文化界人士有目的、有计划地炮制了一系列的亲日历史文章。这些文章的研究者采用随...
摘要:作为新历史考证学派的代表,张政烺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唯物史观的指导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层次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