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国共合作之前,彭湃与陈炯明关系密切,受到陈炯明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发动六一六兵变后,陈与孙中山决裂,中共与孙中山逐步走向合作,而彭湃仍多次会见...
【摘要】国民革命中,司法逐渐被纳入国民党党国体制之中,开始国民党化。倡导者徐谦认为,司法是政治的一部分,必须党化、革命。司法党化有利于动员民众参与革命运动,但负面...
【摘要】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例、方法、思路等诸多问题。重写近代学术史首先在于体例之确定,借鉴中西史书体裁的优点,采用综合创新体裁撰写学术史,应...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的唯物史观普及教育,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史学研究的面貌,并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关于...
【摘要】关于满汉关系问题,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与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所进行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一、满族与汉族为同族还是异族,满族是...
【摘要】太平天国平定后,清政府试图从湘淮集团手中收回两江地区。同治四年九月,清政府欲调李鸿章外出作战,以吴棠替署江督。旨令曾国藩、李鸿章和吴棠三人函商。曾国藩和李鸿章...
【摘要】北洋时期中国校园孕育出特色各异的学生亚文化。学生运动与学生亚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亚文化的多元决定了学运起落与内涵差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并不一定处于主...
点击下载全文...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制,标志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此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
【摘要】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
1923年9月24日,曹锟的名字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这是出现在这一世界性刊物上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该刊在报道中国正紧锣密鼓进行的总统选举的同时,还配发了他的照片。十...
历史观对历史学的发展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两次根本性变革,即由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又由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两次变革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
【摘要】日本长期要灭亡中国,软硬兼施。蒋介石要以空间换时间,阻挠汪精卫的投降活动,也企图与日本妥协。阎锡山为了保全山西,也与日军妥协。但是,日本条件过苛,使这些人...
【摘要】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一场震撼中外的重大战役。这场会战规模之巨大,前后方动员之广大,参战兵种之众多,战役过程之持久,战斗之激昂惨烈,战场之辽阔,以及它...
【摘要】在史学实践的范围内,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历史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
按:本文刊发于《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摘要】: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盐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备受朝廷重视。但其重要性并未在当今的盐史研究中得以充分呈现,以往的...
督抚是影响清末报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清廷推行一系列改革,督抚群体的制度安排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一些变化关涉到报刊发展,对清末报界空间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学...
【摘要】1897 年底发生的胶州湾事件严重影响了甲午战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使得刚刚启动的维新运动面临一次巨大考验,康有为、谭嗣同等年轻一代知识人普遍认为中国又到了一个生死...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内阁虽然确立不扩大方针,但自日本经营南满以来,维护满蒙权益成为历届政府、军部海外扩张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压倒性决策要素,驱动决策层势必迎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