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发端于马克斯·韦伯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工具理性”的观点,一直不失为中国文化解读中的主导性观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长于“价...
内容提要:《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因与孔子核心思想似有不符,故梁启超、宦应清等人率先提出变更句读的释读方法。后来学者拓而广之,此句遂有五种不...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
摘要:文章旨在批判和敞开传统儒家在道德根基理解上的不同面向,探究其中蕴含的自由因素。针对儒家经典中的“为仁之本”“德之本”等丰富多样充满张力和歧义的大量相关表述,...
内容提要:戴震是我国18世纪学术巨擘和著名思想家。他在建构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时,始终坚持了两项基本原则,即“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和“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对戴震义理之学...
黄宣民先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我跟随黄先生十五年,许多往事至今印象深刻。我时常翻看家里那些保存已久的照片,上面有黄...
内容提要:在新的世纪中,中国哲学史学科依然承担着发掘和弘扬中国哲学史传统的历史使命。为了使这一使命能够在年轻一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身上更好地落实,有必要特别推...
摘 要:抗战时期的广西桂林聚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兼通文史和社会科学,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写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品。他们还以相应的组织机...
2018年10月19-21日,由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第21届全国史学理...
本报讯 (记者张君荣) 为了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月23—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京召开。...
摘 要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共的组织、领导下逐渐向西南地区有序集中,形成了长沙、重庆、昆明三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集聚地。他们在这里以相应的组织机构为...
摘 要 :民国时代的“唯物史观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存在概念差别的,这种差别导源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差异,放大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而...
2018年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2018年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史学理论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
摘要 :民国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不全面到全面,由重唯物到讲辩证的过程。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强大解释力而受学界推崇,其经济考察和阶级分...
2018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理论与史学》编辑部主办的《理论与史学》刊物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研讨会由《...
在新中国 “前十七年”(1949—1966)中,史学界最引人关注的是围绕“五朵金花”及相关问题展开的深入、热烈讨论。所谓“五朵金花”,指的是当时史学界围绕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提 要:在1959年“为曹操翻案”的讨论中,历史作用标准、阶级标准和历史主义观念等得以运用,这不仅丰富了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虽然...
胡适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久为所指责的,就是他提出的“全盘西化”论。 1935年,他撰写《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全集》4),谈到他在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引起巨大争...
提要: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性,这主要体现为对历史的敬畏,希望不朽于历史,和相信历史的公正,即敬畏性、不朽性、公正性。导致历史意识宗教性的原因,一方面...
古代学术笔记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汇集了前人宝贵的治学成果和经验,张之洞称之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羽翼”。记录和撰写学术笔记也是古代学人读书为学,脚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