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明清之际,清王朝已基本上重构恢复了明王朝时期中外宗藩关系的旧格局。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渐而来,近代的殖民体系或条约体系成为...
内容提要: 从19世纪最后十年到20世纪前三十年,在共同回应西方近代文明挑战的大背景下,中韩两国的儒教改革运动相互勾连、彼此携手。康有为是这场跨国儒教改革运动当之无愧的...
内容提要: 1904年美国货币专家精琪来华帮助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双方表面都以促进中外贸易和投资相标榜,实则各有所图。清政府是要维持中外货币汇率的稳定,解决自19世纪70年代...
内容提要: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
内容提要: 中日两国18世纪皆出现以图像手段对边疆民族进行人种学描述的艺术传统。文章结合中日两国历史文献来分析有关库页岛“蝦夷”的视觉呈现,力求还原图像生产的历史情境...
当“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出现时,晚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于民国时期民族主义运动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从鸦片战争...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也缺乏准确的海图,这是制约英军坚船利炮航行作战,以及战略战术实施的关键问题。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
内容提要: 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中日之间因译书纷争激发了一场两国关于版权保护的讨论。日本以文明优越者的姿态,要求“布版权于中国”,期望通过版权攫取在中国的商权利益。而晚清的国...
内容提要: 本文将汉文文献、西文文献以及中西方大比例尺地形图相结合,探讨清代使臣出使浩罕(即霍罕)所经行的路线;并且运用地名的调查资料,从地名的历史沿革、地名词语的演...
内容提要: 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中国社会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该观点产生的原因与明清时期中欧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关。从中欧贸易来看,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自给自足论、中国的...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家围绕着治外法权问题对于第一次鸦片战后的外交谈判过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基本认定是耆英等人将中国的治外法权拱手相让,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其历史渊源。事实...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國家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大學制度源於西方,中國舊式教育資源不足以爲近代型的高等教育提供範本。而那時,能夠補此缺陷不可多得的重要資...
内容提要: 文章使用地方史与全球史结合的方法,对1899年之后康有为所领导的海外改良运动从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其后来的衰落做出考察,并对1911年之前当地华人...
内容提要:英文世界中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领域目前的分析框架有四个,其中三种研究范式和哈佛大学有关,每一个框架和视角都有自身的重要演变。这四种大叙述或大历史、或主议题...
内容提要: 晚清时期,美国强行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其演变发展有着明显的三个阶段,其中心是维持和扩展以机会均等为核心的条约权益。鸦片战争后,美国追随英国“搭便车”签订...
内容提要: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章程的制定标志着中外会审制度在中国建立,它的实施表明近代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丧失。然而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章程草案到会审章程草案,再到会...
内容提要: 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于1844年2月抵达澳门后,公使大臣顾圣旋即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面对美方的乘人之危和非正义之举,护理两...
内容提要: 波及华北五省、牵连上千万民众的丁戊奇荒,其最初的发难点位于青州府,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藉助近代传播媒介对灾荒的报道和募捐将青州府旱灾的消息发散至全...
内容提要: 光绪三十三年,东沙岛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占据。清朝外务部电令两江总督端方与两广总督张人骏调查。文章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考证清廷对东沙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