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之学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称其“上承孔、孟之...
【摘要】 缪钺先生的学术风格以“文史结合”著称。从史学研究观点看,“文史结合”最重要的核心是将文辞视为一种考证工具(而不仅是史料)。从中国现代学术文史分途的发展过程...
罗振玉先生以收藏、研究甲骨金石而名噪学林,久为学界所推崇。然因其治学领域侧重古器物,加之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对清代学术的关注与论撰,则尚未引起学人足够的重视。但细加探...
【摘要】 顾颉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撰写的《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份文献,代表了国学门同人的学术理念。这份文献阐述了有关学术平等...
【摘要】 我国的学术史在唐朝以前尚无对史料和史书进行分类之说,至唐代刘知几打破了这种混沌不分的局面,第一次提出区分史料与史书,即"当时之简"与"后来之笔"的提出。同时,...
内容提要: 马衡在传授、总结金石学及其历史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但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金石学课程,还对这门学科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并试图作理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
【摘要】 晚清以来,随着地图测绘、印刷技术以及历史研究的进步,学者们编绘了多种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新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数量已不下二三十种,但在质...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陈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从长期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兼管国家民族事务,他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对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化与各民族干部交流合作之路...
严耕望对学术怀有一种宗教性的奉献精神。他认为“薪火相传,成功不必在己”,故发心撰述治史三书。综观此书,《治史经验谈》允当内篇,《治史答问》视作续篇,都从问题入手...
晚清至民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千年之大变局”,各色人物竞相登场,演绎出的文化风貌让近代中国文化史丰富而又多元,这其中的国学与西学之争最受人注目,若将这段历史放入...
蔡元培一生尽忠国事,待人厚道,深受士林尊敬。但有一点知道的人不多,他也曾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围攻”。 1922年6月3日,北京教育界在国立美术学校隆重举行“六三”纪念会。在这...
【摘要】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对当时史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发明正学为己任,严厉批判空疏学风,力倡经世实学,推动了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他对史学经世、...
张治中 【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人,著名爱国将领,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1932年1月兼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全国:“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首先举起护国义旗宣布独立,伟烈丰功光照史册。在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慷慨的...
【摘要】梁启超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阐发建立在其新史学认识的基础上。章学是梁启超回归本土学术后,对传统史学择优采纳的重要载体。在章学诚思想从学术地理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
内容提要: 顾颉刚是中国20世纪的史学大师,一生交游广阔,其友人中有不少外国学人。本文利用《顾颉刚日记》和其他中英文资料探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顾颉刚与几位在北京进修的...
人物小传 戴安澜 【1904~1942】 安徽省无为县人。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国民党第25师145团团长。七七事变爆发后,任国民党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1月,毛泽东任命贺龙担任了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一职,之所以会选择贺龙,是因为贺龙的一生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 18岁就通过比武成为...
【摘要】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三部有着继承关系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章氏的《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