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修昔底德的记载不可能没有偏见和不带感情色彩,他有他自己的选择和铺陈资料的方式,但这不等于他是在有意虚构事实。他要从收集和记述当代的具体事件中来体现人类普遍的...
回顾夏鼐与李小缘两位先生的交往,虽然他们年龄有十余岁的差距,学术旨趣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交往中以诚相待,为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历史细节。 夏鼐(1910—1985),考古...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通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朱希祖在北大史学系讲授史学史的讲稿,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中国史学史讲义。他从建设新史学的需要出发,对中国古代史学进...
【党史钩沉】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了民族工作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干部工作以及民族工作的...
顾颉刚一生两次去甘肃,第一次是1937年9月29日至1938年9月9日(其间两次赴西宁约20日),考查甘、青两省教育。第二次去甘,是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邀,于1948年6月17日至12月7日赴兰...
1946年10月19日,时年66岁的史学家陈垣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这天他从北平飞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年会,他的长子、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乐素携长孙陈智超从杭州赶到南京明...
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哺育和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史家不断献身于通史编纂的名山事业。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赓续薪火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
【摘要】 西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以比喻类型作为区分史家的依据。以此为启发,从章学诚和戴震各自的一个早年回忆入手,可得出一个推论:章学诚的“语言一思维”习惯带有隐喻型的...
1975年,唐先生投身了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谓吐鲁番出土文书,是指1959年到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卓两地以及乌尔塘和交河古城发掘清理...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陈垣与岑仲勉学术交谊述略;二是分析陈垣对岑仲勉著《元和姓纂四校记》的作用;三是有益的启示,陈、岑的交谊是淡薄名利的君子之交,值得我们永...
【摘要】 陈垣和陈寅恪舍称“史学二陈”。这一称谓产生于1950年代初。而“二陈”现象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二陈”在学术上均重视目录学、年代学,善以文字学治史,均在宗教...
或许是在其他领域的著述太过丰富,当谈论起史学家陈垣时,人们很少会提及他对四库学研究的贡献。几年前,陈垣长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 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传统中国社会缓慢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学术也开始走向从学术宗旨、学术方法、研究对象到范式与意义的全方位转型。这一方面是由于西学的...
笔者在翻阅1932年第2卷第1期的《现代》杂志时,无意中在其“社中日记”栏发现郭沫若书信一封,未见于此前出版的郭沫若书信集中(包括《三叶草》《沫若书信集》《郭沫若书简——致容...
1952年6月,为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培养现代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志愿军代司令陈赓从朝鲜战场上抽调回来,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9月1日,经中央军...
【摘要】 以钱大昕、赵翼和王鸣盛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历史考证学派,长期致力于校订史籍文本、编排史料、考论史实等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乾嘉学术向证实、考据学风的整体移易。其中...
内容提要: 章太炎具有浓厚的“明遗”情结,对明朝年历冠带的缅怀与坚持、对明季史料的用心收集、对顾炎武等明遗民学行的慕效,都充分展现了这种情结。在“明遗”情结驱动下,...
1927年春,卢作孚对四川三峡峡防局的士兵进行整训,明确提出“寓兵于工”的口号。规定峡防局常备队、手枪队以及特务学生队、模范学生队、少年义勇队等,除肩负峡区清匪防盗、维...
原文作者: 任东波 原文标题: “文明”与《历史研究》: 汤因比的历史观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学派的历史叙事研究”...
任继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近20年。他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期间,非常关心馆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曾主持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