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得中国土族经历了一次极为重要的群体身份蜕变,即从"土人"到"土族"的民族身份的合法性获得与转换。本文基于文献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一些小说以具有民族志性质的文学叙事,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以及文化人类学内涵。小说与民族志的互文关联,为小说"写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书写方...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升级。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分析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源,探讨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如何求同存...
内容摘要:民族乡作为中国特殊的民族政治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补充,在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乡的建立...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族源、语言、宗教和习惯等,国家法当进入这些特殊"乡土社会"之时,其与当地习惯法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当代中国,如何实行...
内容摘要: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始终保持着与清政府、西藏藏传佛教上层喇嘛的联系。清朝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尤其是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取得...
内容摘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作者从东到西,调查了七个地区的21,196例维吾尔族成年人(18~45岁)的肤色和发色。维吾尔族以黄色肤色为主,呈现北亚蒙古人种肤色特征,但也有一定比例...
内容摘要:沿河西走廊分布的各少数民族自上世纪末持续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与牧民定居工程,由此产生很多新的民族社区。在这些社区中民族生活空间、生计方式及民族传统文化均产...
内容摘要: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科学预防和治疗疾病观念的传播可以说是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福祉。人类学认为,看似简单的对疾病原因的解释和不同的就医行为,其背后...
内容摘要:一个主题为“交流与封闭”(CommunicationandIsolation)的国际人类学研讨会,于2014年5月22日~25日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召集。参加...
内容摘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涉藏外宣工作,尤其是2008年"3·14"事件以来,通过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发表涉藏白皮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外宣效果...
内容摘要:外族女婿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在不同的异文版本中反复出现,并出现在相似的情节中,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形象三个层次的程...
内容摘要:人类学经典作品《尼加拉》认为,巴厘岛灌溉水利系统所反映的恰如国家政治所表现的,是组织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二元对立统一。越高层的水庙越注重仪式层面,越低层的水庙越...
内容摘要:和其他民族的谚语一样,维吾尔民间谚语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意义,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的精粹。其内容涉及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着维吾尔族的思想信仰和精神素质,简洁...
内容摘要:卫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达(1599~1662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在文化上的贡献,迄今都在影响着世人。故叶尔达著《卫拉特高僧拉布紧巴·咱雅班第达研究》(社会科学...
内容摘要:从严格意义上说,《迈向一种人类学式的价值理论》书如其名,是一本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价值理论的论著,这也是人类学者Graeber(DavidRolfeGraeber)的主要目的。然而,作为一位肩负社...
内容摘要:《伊米德史》是有关18~20世纪新疆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收藏一部被冠名为"伊米德史"的察合台文手抄本。本文将该手抄本与我国所藏《伊米德史》进行比...
内容摘要:采用解构主义理论框架,梳理历史资料和国内外关于新疆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维吾尔族的概念本身是流动性的,是被历史建构的。维吾尔族实际上是维吾尔与民族的概念叠加...
内容摘要:在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已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正在步入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清晰地梳理、分析民族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还要拓展性地探讨基于中国国情...
内容摘要: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生态伦理观略作归纳,并指出其生态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方面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意义,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