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相继恢复了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加上技术更新导致白银产
量大量增加,世界上出现了金(价)涨银(价)落的现象为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
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
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但是,一年不到,美国就违背了
它所承担的稳定银价的国际义务。
为了推行其摆脱经济大危机的新政,美国罗斯福政府不得不求助于美国国会内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这些白银派议员借机对罗斯福总统进行“政治讹诈”,提出了旨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以增加其所在州的经济利益。《购银法》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而正是这场危机促使中国下决心加速推行其酝酿已久的币制改革计划,放弃银本位,建立起现代的、容易管理的货币制度。在稳定货币以及走向币制改革的努力中,积弱的中国不得不寻求列强的支持。于是,由美国内政造成的白银问题在演变为中国的财政危机之后,又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美、英、日为控制中国的货币财政进行了一场暗中较量。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白银交涉集内政与外交、国内与国际、经济与政治诸问 题
于一体,最典型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了比
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美双方已公布的档案文献,从外交史和货币史结合的角度,抓住中美双边互动的特征,着重探讨白银外交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美国《1934年购银法》与中国寻求稳定银价的努力 1934年6月19日,在美国国会内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
》。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
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经过罗斯福和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 rg
enthau)的努力,白银集团议员同意授权财政部长决定“购银的速度,时机和条件”。这样,摩根索在执行《购银法》时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中国对美国的《购银法》一直非常关注。该法还在美国国会中讨论时,中国的银行公会就致函罗斯福,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该法一旦通过,必将导致世界的银价上涨,其结果是中国国内的白银外流和金融危机。但美国政府置中国的抗议于不顾,不惜违背自己在《世界白银协定》中所做的承诺,在8月9日开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美国的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世界银价的飞涨,从19
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0.81 美元。其结
果正如中国银行家和经济学者所预料的那样,作为中国通货的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
,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8月20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顾不上正常的外交程序,直接向罗斯福呼吁,希望美国能够在今后购银时事先告知中国,以便中国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虽然美国表示愿
意就其购银政策与中国防止白银外流的措施相互协调,但回避了正面的承诺。既然美国拒绝配合,中国遂在美籍顾问阿瑟·扬格(Art hur
Young)的建议下,告诉美方中国正在考虑逐步采取金本位,而美国正在购买白银,因此
,美国可否同意用美国的黄金来换取中国的白银。但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
l)表示,金银互换不是政府间的事情,中国应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这种买卖。不过,摩根索表示中美两国可以通过中国的中央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委托的美国银行进行售银交易。据此,1934年11月,中国向美国财政部出售了1900万盎司白银。美国购买了这批白银后,暂存上海。由于中国政府担心这批白银的外运会加剧金融恐慌,只好从伦
敦购买了1700万盎司来垫付。而且,中国一再要求推迟交付时间,结果从1935年1月一直推到7月底,最后分几批运到美国。其中只有200万盎司是在1935年11月中国币制改革后从中国运出的。因此,这一交易并无多大经济意义,没有赚到什么外汇,主要目的看来是警告美国白银派议员,中国可能要放弃银本位。 在美国毫无诚意的情况下,中国只好自行设法阻止白银外流。10月14日,中国宣布从次日起
,开征10%的白银出口税,以及根据世界银价波动而确定的平衡税。这样一来,不法商人遂
通过大量白银走私来牟利,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浪人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走私白银。12月,中国又颁布命令,加强了缉私的力度。但是,中央政府的软弱和日本的蓄意破坏,使这些
限制措施难以奏效。中国只好再回头向美国求助以稳定银价,并提出了两项办法:(1)除美
国国内自产的白银外,美国不在世界市场上购买价格高于每盎司0.45美元的白银;(2)希望 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帮助中国重整币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