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贡献的四条经验
战争的中后期,随着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转化,中共军队质量、数量均占优势以后,就可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比较容易大量歼灭国军。毛泽东形容说:“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比如林彪与聂荣臻联手吃掉国军五十二万余人的平津战役,刘邓大军吃掉国军九十余万人的西南战役,数量听起来惊人,但都是战争中后期进行的。国军望风起义、投诚占绝大多数,的确如毛泽东所估计的,只需“喊一声”就行了。 因此,毛泽东形象地将这个阶段称之为“传檄而定”、“下坡”。
起始阶段的战役,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挡住蒋介石最有威力的“三板斧”,大量歼灭其精锐部队,还在于为全军后来的战役提供优秀战例,也为毛泽东概括“十大军事原则”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这一军事原则,粟裕至少贡献了四条经验。 1946年7月至8月,粟裕以弱击强,以少胜多,创造了苏中三万人对十二万人七战七捷的战争奇迹。
国共全面开战以来的这几次大捷,打的主要是当时装备先进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毛泽东闻讯后,笑逐颜开,当即亲自提笔,将这一获胜经验发给各战略区统帅们仿照、借鉴:“……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不只如此,毛泽东还在七战七捷结束后的第三天,单独致电尚不大适应大兵团作战的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叫他仿效粟裕的办法:“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让上级学习下级的战法,这似乎也是少有的特例。9月16日,毛泽东又专门向全军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再次概括了粟裕的经验:“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反对平分兵力;在敌处进攻我处防御地位时,选择敌前进中较弱的一路(一部),首先进行分割包围各个歼击,得手后,依情况,再逐次歼击他路(他部)之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