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国犹如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漂浮在风雨交加的茫茫海面上,而关天培就像一位堵漏的勇士,期望能够挽救这艘破败的船舶。他精忠报国,整顿军务,巩固边防,训练兵丁,但他也只能挽危难于一隅,一旦失去上司的支持,即使其一隅也无存留的可能,那么他只能在这一隅之地用鲜血绽放他的报国之志。160多年过去了,关天培这位英雄愈来愈受到中国人民爱戴与尊重,他不仅活在献身之地广东虎门,也活在他出生之地江苏淮安,更活在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心中。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林则徐为关天培撰的挽联,抒发了作者对琦善等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短短38字,抵得上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关天培大事年表 1780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 1803年:考取武庠生。 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 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1840年: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
1841年: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壮烈殉国。死后追封“谥忠节”、敕封“振威将军”。 虎门浴血
公元1834年,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他的老母已年迈,无法随他去广东赴任,她深知儿子此去责任重大,不愿让儿子分心,便执意要回老家淮安。关天培遂让夫人杨氏,长子奎龙,次子从龙陪着老母亲回归故里,并代他尽孝。
关天培明白,广东防务薄弱,需要整顿的地方太多,刚到广东不久,即亲临前线察看,“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关天培《延龄瑞菊图自述》)关天培“亲历重洋,遍观厄塞”。他想到虎门是外洋通向省城广州的咽喉要塞,认定要保卫广东,首先就要守住虎门。而要守住虎门,首先要修建炮台,加固旧有炮台,并添建新炮,需将各炮台的“炮洞、石墙及铺地石块全行更换,用三合土改筑”,以柔克刚,防止炮弹打在石墙上,碎石四溅伤人。并添建六千斤、八千斤大炮各二十门。
除了修建炮台,添加新炮,关天培还“操练兵技,演习炮准,配造火药,整理军械”。关天培明白,即使有了好的武器,还需要纪律严明的队伍,技术过硬的士兵。他勤于操练,务必使士兵懂得攻之技巧,设防有备。在他的操练下,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接着,关天培还在横档山水面设置木栅、铁链等水中障碍,形成多重防线,并把装有石头的沉船布置在沿海一线,以阻止敌船进攻时靠近海岸。
在关天培的苦心经营下,虎门有了多重防线,加上兵士训练有素,广东沿海战线固若金汤。林则徐查没了英国商人2万余箱鸦片,并在虎门销毁,这让他们大为恼火。英国兵士虽然有意挑衅,却没有得到半点便宜。1838年7月,英侵华舰队突犯九龙山口,被击退。9月,英舰至虎门外穿鼻湾进口寻衅,关天培亲临前线,立于船桅前督战,发炮击伤英舰,使其乱成一团,迫其败退。在广东占不到便宜,英军就改犯厦门,并北上进犯,这让道光皇帝感到害怕,加上一些“主和派”大臣借机鼓惑,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并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这位投降派一到广州,就下令撤去各炮位的兵勇,并毁掉关天培多年经营的防线,打捞沿海设置的障碍,拔除暗桩,甚至连炮药也减少发放,并任由英军随意进入中国水域进行测量,这等于给英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由让他们再次升起侵华的野心。
琦善的和谈诚心并未感动侵略者,1841年初,和谈陷入僵局,英方决定以武力迫清廷就范。1月7日,英军攻陷沙角、大角炮台,副将陈连升阵亡,虎门危急。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等监守“靖远”、“威远”两炮台,向琦善急求援兵,但仅得220余人。面对大批来犯的英军,关天培明白,结局是显而易见的。2月26日,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关天培在最后关头,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指挥士兵顽强坚守。战斗从中午持续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无奈寡不敌众,守卫炮台的将士大半英勇牺牲,关天培也受伤10多处,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这时,敌人从炮台背后蜂拥而上,一士兵要将关天培背下阵地,他横刀阻止。最后关头,关天培沉着镇静,指挥士兵顽强抵抗,忽然,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中弹倒下了。他的鲜血染红了虎门炮台,也染红了中国历史。
关天培与其他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已经失守,家丁孙立通过“通事吴某”,把关天培的遗体搬运出来。当孙立忍着伤痛,把关天培的遗体搬运走时,闻听阵阵炮响,不由愤怒不已,责顺道:既已答应,为何又响炮声?原来,英军敬重关天培英勇不屈的精神,在用一种特殊的礼节,向这位英雄表达他们的敬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