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
关天培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景仰,如果追溯关天培高尚人格的成因,还要从他幼时说起。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0年1月8日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在他幼年时,即受到母亲吴氏良好的启蒙教育,关天培喜欢练武,又崇尚正义,经常匡扶正义,帮助弱小,深受当地民众赞誉,但由于其时家贫,未能进一步读书,只好考入军营,于1803年考取了武庠生(武秀才)。初授漕督右营把总,关天培在临上任的前一天,关母吴氏特意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讲了宋朝“岳母刺字”的故事,讲了岳飞不论在什么样情况下,始终不忘国家大义,精忠报国。并要关天培牢牢记住国家之重要,军人更要以奉献国家为荣。关天培牢记母训,以岳武穆为榜样,开始了他漫长一生的戎马生涯。
1826年,由于“漕河浅阻”,江苏筹办海运漕米难以运抵京城,操办此事的官员颇为头疼。押运粮米,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差事清苦,需要在水上漂泊几个月,危险重重。然而,关天培“不避毛遂之嫌,力请身任”,这让操办此事的官员喜出望外,关天培的能力与胆量初露峥嵘,于是被委任为押头,运送漕米赴京。这是一支由1254只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运漕米124.1万余石,行“汪洋大海,遇警风骇浪”,行程五千余里,途中,虽有三百余艘船只因为风浪“漂入高丽”(今朝鲜)境内,但他根据潮水、风向等河流因素,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皆化险为夷,不但“斛收无缺”,而且“各船舵水兵三万余人,一丁未损”(关天培《筹海初集·序》),十分出色地完成了此次运送漕米的艰难护航任务,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多次接见和嘉奖,被提任苏淞镇总兵。
关天培于1834年10月受命接任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其时,关母已年近八旬,忍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且又不愿拖累关天培,坚决要回淮安老家生活。从此,关天培把对慈母的一片孝心全用在整顿海防,保卫国家南大门的国防事务上。1838年仲秋,虎门提督署内菊花盛开,争奇斗艳,“有并蒂双花者,有一蒂三花形同品字者,有重楼花分三层者,有一茎双头花开四朵者,更有黄菊一枝,顶开大菊一朵,又于花瓣中另生六茎,长者二寸,短者寸余,茎端各开小花一朵,共成七子之形。”看到这些在秋风中精神抖擞的菊花,关天培不由触景生情,思念远在故乡淮安的老母和亲人,更想到8月26日是老母亲八十诞辰,但由于广东防务很紧张,自己不能回乡侍奉慈母,为她老人家祝寿。于是,关天培特意请友人、广东名画家何种(字丹山)就以菊花为喻,绘了一幅《延龄瑞菊图》,遥祝母亲身心健康,延龄益寿。并请林则徐、邓廷帧赐题。两位上级官员都十分器重关天培,还借题诗之际,相互担心关天培被对方借机弄走,这种英雄惺惺相惜的事情,一时被传为佳话。对于关天培来说,无论到了哪里,都一样为国尽忠,可是,他的能力、他的胆识,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自然是上级争相挖掘的高级人才。
林则徐对关天培的器重是有原因的,他了解关天培的能力、本领与胆识。在英国强兵入侵时,多数中国兵丁处于守势,被动挨打。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出四十八艘战舰和四千名士兵到达广州海面,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那些天,英国军舰在我国海面上耀武扬威地游来荡去,气氛很紧张。谣言四起,有些官兵心里七上八下的。林则徐一点儿也不惊慌,他找到关天培,问他:“洋人现在这么猖狂,我们可不能被动地等着挨打呀!”
关天培说:“您说打,我就去打!”林则徐果断地说:“主动出击!把我们的兵勇派出去,到海面上找洋人打。”“好!”关天培忍不住吼出了心里的声音。他们仔细地商量好对策后,派出大小兵船70多只,1000多名水勇,由机智勇敢的副将马辰等人率领,出海寻敌。林则徐和关天培亲自来到前沿阵地,鼓励将士们说:“洋人在海上散布谣言,扰乱我军心民心,闹得人们日夜不安。我们一定要打掉他们的威风。”
又过了三天,他们出海来到了一个叫冷水角的地方,终于在那里发现了一艘英国兵船。马辰立即派出几只快艇,追了上去,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敌舰的腰部。那只敌舰见势不妙,赶紧逃跑了。胜利鼓舞了士气,到傍晚,他们又发现了十艘敌舰,马辰和水勇们非常高兴,全力向敌船冲了过去。当离“架厉”号越来越近的时候,马辰下令开炮。几发炮弹掠过汹涌的波涛,落在“架厉”号上,把它的船体穿了几个大洞。那些英国兵纷纷落入水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英军兵船不敢再打,趁着天黑,赶紧逃往远海去了。
正因为精忠报国之志贯穿关天培的一生,才有了他面对强兵入侵还能如此坚定地指挥兵丁反击。最后关头,关天培手执佩刀,狠狠砍杀闯上炮台的英兵,不幸被敌炮当胸击中,以身殉职,最后时刻,他仍然双目不闭,屹立不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