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败退台湾后的胡宗南:败军之将失去蒋介石的宠(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病逝与各方评价
     胡宗南于1959年10月从澎湖离职回到台北,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他去见蒋介石,蒋让他先休息一个月。到1959年12月,蒋命胡到“国防研究院”充任第一期研究员。
     胡宗南以64岁之龄入“国防研究院”学习与研究,历时约8个月。他依然保持书生习气与军人习惯,在院中遵守规章制度,进退以礼,而且学习认真,十分勤奋,被第一期学员推为学员长。有人见到这时的胡宗南是“一身布质中山装,军用布鞋,但看来总比其他学员整洁得体。听讲时常作笔记,非常用功”。
     胡宗南在“国防研究院”期间,选定了一项研究课题,即人才培养问题。他曾对张其昀讲述他为什么选择这项研究课题的原因,说:“大陆沦陷,真如土崩瓦解。据我个人看法,基本原因,还在于一般青年和专家学者,往往对共‘匪’真相,茫然不知,于是随波逐流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而大乱随之。故今后再造中华之唯一要务,乃在实践‘知难行易’的革命哲学。因为实践笃行,本于真知灼见;不肯有真,何能实践?这是我所以选定人才问题为毕业论文的用意。”
     1960年6月,胡宗南在“国防研究院”第一期学习研究期满毕业。他即以所研究人才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为《论人才与建国建军之关系》。胡在这篇毕业论文中宣称:“建国建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尤其是经纬万端之今日,不但对领导群伦、担当方面之人才,需要培养和选用;就是对于一般工作的干部,也需要普遍的精练和造就。”“造就人才的根本,主要在于培育……这是建国建军之第一件大事。”等等。胡宗南的这篇毕业论文在“国防研究院”第一期毕业学员中,被列为第一。
     胡宗南从“国防研究院”毕业后,曾向蒋介石要求担任一个实质性的工作,“求得一个死所”,但未能如愿。蒋介石只是指令他担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同时,仍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都是挂名闲职。在这以后的时间里,胡多是在家闲居,读书交游。
     1962年2月7日,胡宗南病重住院。2月8日,蒋介石长子、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与“行政院政务委员”的蒋经国到医院慰视。胡对这位比自己年轻15岁的台湾政府未来接班人与浙江同乡笑语说:“我们浙东谚语称人死为翘辫子,我此次恐怕将翘辫子哉。”一会儿,担任“总统”的76岁的蒋介石也到医院看望,“嘱善调摄,抚慰备至”。这使病危的胡宗南十分激动,躺在病榻上连连低语:“国家需要我们,领袖需要我们……”
     2月14日凌晨3时许,胡宗南突然惊叫数声,一手高举,昏迷过去。胡夫人叶霞翟闻讯急忙率子女从家中赶来医院时,胡已进入弥留状态,终无一言。至3时50分,胡死于心脏病。
     2月14日,蒋介石听到这位由他一手培养与提拔重用、为他打仗拼命出生入死20多年的黄埔系首席将领离他而去,备感沉痛。于是,他在这天的“国军干部会议”上,亲自宣布了胡宗南病逝的“噩耗”,还在训话中特地加上一段悼念胡宗南的沉痛语言,对胡作了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与“国民政府总统”的身份,对胡宗南之死颁赐了“功著旂常”挽额,又与“行政院长”陈诚一道颁发第1458号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并将胡的军衔由陆军二级上将追赠为一级上将。在开吊仪式的第一天,即2月17日中午12时,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亲临祭奠,抚慰胡宗南的妻子儿女。
     国民党的其他军政大员对胡宗南也是一片赞颂之声。蒋经国说:“痛失知见”;蒋纬国说:“追思往昔,涕泪凄怆”;盛文说:胡是“功满天下,名满天下,谤亦满天下……忠冠群伦,智冠群伦,廉更冠群伦”;余纪忠称胡是:“打脱牙齿和血吞”……
    胡宗南的夫人叶霞翟则称颂她的丈夫是:“梦里的王子,风流儒雅的将军。”
     台湾政府当局与胡宗南的亲友、部下对胡宗南的这些评价,出于各种原因,或政治,或亲情,或友情,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免带有偏见与溢美之词。
    对胡宗南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历史自应排除偏见与感情,对他作出客观、公正、深刻的评价。
     胡宗南的孝丰同乡与孝丰小学同事、后来一生成为胡的部属的王微在1967年接受台湾学者访谈时,评价胡宗南的一生是“忠于领袖,没有抱负”。这有一定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