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赫鲁晓夫一次重要决策:赴新中国五周年庆典(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碰撞”
     雷厉风行、充满朝气的赫鲁晓夫其实是毛泽东的同代人,比毛小一岁。由于生活所迫,赫鲁晓夫没有受过更多的学校教育,但他勤奋好学,根正苗红,为人质朴直爽,没有书卷气,说话不会文绉绉的,言谈生动有趣,一语中的,从不矫揉造作,当然也有人因他的举止常常流露出粗鲁野蛮、莽撞无礼的一面而啧有烦言。与毛不同的是,赫氏对诗文兴趣不大,他是个实干家。
     1954年9月29日,当赫鲁晓夫这位实干家终于顺利到达北京、掀起中苏关系热潮时,他没有想到,前面的路,还有很多的变化。
     赫鲁晓夫是苏联农民性格,大而化之;毛泽东则是中国农民性格,热诚执著。农民都是直来直去、喜怒形于色的。毛泽东特立独行,赫鲁晓夫也不随波逐流,而两人的背后,都有着极强的民族历史文化推动力。中国刚刚站立起来,历史的积贫积弱当然会有反弹,对赫鲁晓夫的一些未必出于恶意的想法可能反应过激。领袖的性格又决定了两人说话都是随兴而来,淋漓尽致,不拘小节,谈到兴奋处抚掌而笑,不高兴时龃龉难消,这种“性格碰撞”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可以说已火花四溅了。
     也许,尼克松后来的经验之谈可以旁证这段危途中的中苏蜜月期:“个人外交在首脑会晤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我们面前爆炸。关键的因素不是充满激情的友谊,而是冷静的相互尊重。”
     所以,蜜月式的中苏关系尽管启动了,但领袖性格撕裂两国关系的危险因素已潜伏下来,这种“性格碰撞”在牵扯进意识形态的残酷纷争后,发酵出的既不是伏特加,也不是二锅头,而是谁也不愿吞下去的坏酒糟,最终使社会主义阵营徒有其表。
    中苏决裂的历史原因是复杂的,但两国领导人个性因素的作用显然不能排除在外。
    (作者吴跃农: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