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日记揭秘真实金陵十三钗:实为21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这一晚,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这几行文字,在2005年被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看到,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13名妓女自愿代替女学生充当日军慰安妇。
    金陵永生 (上)13个风尘女子,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激发起侠义血性,主动代替女学生,直面兽性大发的日军……这是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凄绝故事。
    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却架构在真实的历史中,讲述着中华民族最深重的一段苦难伤痕。
    《金陵十三钗》原着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她写作《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来自《魏特琳日记》。
     明妮·魏特琳,彼时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南京沦陷期间,学校设立的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收容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那些血流成河的日子里,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文字。那些文字里充满了道义和悲悯,记录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来并入南京师范大学,现为该校的随园校区。当年按中式建筑风格建起的教室、宿舍,至今维护良好,粉刷如新,仍然发挥着各自作用。校园里的梧桐落尽叶子,铺下一地金黄,在冬日的萧瑟里显得格外斑斓耀眼。
    在七十多年前那个血色漫天的冬季,这几栋建筑,以及学校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南京妇孺的救命安身之所。
    “无论如何也不离宁”
    “我认为我不能离开……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1937年8月27日 《魏特琳日记》
     魏特琳的第一篇日记写于“八一三事变”爆发的前一天。日记中记录,学校决定把开学日期推迟到1937年9月20日。显然,这是受到一个月前“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影响。不过,战争似乎还只是在遥远的中国北方进行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甚至还准备在第二周安排在上海进行入学考试。可8月13日,上海就覆盖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下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