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俄与奥匈200万人惨烈厮杀(2)
正如我们所知,敌我双方司令官都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计划。事实上,他们假设的每一件事都与事实正好相反。俄军右翼对准康拉德的左翼,希望能碰上奥军主攻部队,而康拉德的右翼很快就被俄军左翼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所压倒了。 克拉希尼克战役 伊万诺夫将军没有打算在萨尔扎的俄国第4集团军完成动员和所有运输工具到达之前,就让它离开其在卢布林附近的集中地区。大公相信在伦贝格附近的奥军 主力将向东推进,他不希望萨尔扎遭遇任何劲敌的严重对抗,因为只有这样剩余的运输工具和刚赶来的后续人员才能够赶上行进中的军队。因此他反对伊万诺夫的判 断,命令萨尔扎部跨过桑河到达普热梅希尔以西的位置,在这里他可以截断奥军向西通过克拉科夫走廊的任何退路。22日下午,萨尔扎部到达维兹尼察河一线。虽 然萨尔扎的几个后备师还没有一个人赶到,但他的集团军在23日拂晓恢复了向南进军,其先头警卫部队很快就到达丹克尔所率的奥军已经辛苦地爬上的能俯视塔内 夫河谷的同一高地。奥地利第1集团军与俄国第4集团军发生了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这样就开始了克拉希尼克战役。接触线近于东西向。这里是一个开阔地带,双方 部队都急欲交战。长久的和平时期贮存的弹药很多,步兵交锋相距1200或1500码,部队在地面的高处展开遭遇战,那里没有战壕,俄奥大部分将军预料大战 开始时会发生的那样的战争。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战时的奥匈帝国君度 当奥地利中央和左翼部队抵达高地时,他们遭遇了俄国右翼的第14军的先头部队。战斗激烈,双方损失惨重,谁也不占明显优势。但下午奥军左翼(第1 军)参战:由于奥军数量占优势,俄国第14军被击败,退至克拉希尼克,受它撤退的连累,第13骑兵师退到克拉希尼克与维斯图拉河之间。与此同时,奥军右翼 第10军已经达到目的地,没有遇到在他们前面的敌军,因为奥军停在距北去的俄军三、四英里处的波尔河河谷过夜了。这些就是第1天的情况。 格尼拉-利帕河之战 格尼拉-利帕河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6日。奥地利3个军(第12、第3和第11军)满怀希望地向兹洛塔-利帕河挺进,指望打垮俄军劣势 兵力的先头部队。但是俄军不但处于压倒优势,并且正小心翼翼地缓慢前进;他们期望随时与奥军主力部队接战,因此各路纵队的先头部队皆已有坚实的部署。奥军 的进攻均告失败。在进攻是战争的唯一形式这一教条的影响下,奥军各师全都发动进攻,但往往会彼此失去联系,而且毫无炮火准备。他们处处被击退;奥第3集团 军之大部不但被打败,而且被打得惊慌失措。俄军的战线时刻在增强,兵力占压倒优势并覆盖了奥军的战线。在两军的碰撞中,俄军攻势更为强大,处于优势。至夜 幕降临时,奥第3集团军撤退,它的两个整师溃不成军,在混乱和恐慌中被赶到离战场25英里的伦贝格才得以重新集结。大量溃退的奥军当夜通宵达旦如潮水般涌 进伦贝格。翌日晨,奥军最高指挥部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第3集团军经受了一次无情的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指挥部连连接报:该地区俄军各路纵队的军力远远 超出想象,它们齐头并进,到达兹洛塔-利帕河全线。27日上午8时,康拉德命令第3集团军全部撤退到伦贝格防线的前面。他还命令正深深卷入科马鲁夫战役的 奥芬贝格调回约瑟夫大公所辖的二个师,向其右翼靠拢。事实证明这两项措施都是正确的。然而,来自第3集团军令人稍安的报告,导致康拉德批准他们留在格尼拉 -利帕河前线;在奥芬贝格坚持下,康拉德准许约瑟夫大公继续向北方会战的侧翼进军。 实际上,奥第3集团军人数处于劣势,几乎只有俄军的三分之一。俄军沿格尼拉-利帕河部署了292个营、162个骑兵中队和750门大炮,奥军仅为 115个营、91个骑兵中队和376门大炮。但是切切不可忘记:伊万诺夫将军推测,他即将与奥军的主力相遇,因而认为到日前为止还只碰上了他们的先头部 队。他认为自己左翼的前面已经感到了敌人的压力。在像加利西亚那样道路稀少的乡间,这些长达25和30英里纵队的大军在适合通行的道路上运动。因此军队的 后半尾在任何特定时刻都与战斗的前线相距两天的行程。迄今为止,俄军仅以其强大的前卫打胜仗。现在他们必须为最大规模的会战作好准备。因此他们停止前进两 日,以便各纵队前后靠紧并进行部署。在这两天内,奥第3集团军设法沿格尼拉-利帕河摆好了战斗的阵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