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新中国成立后金庸想当外交官为何被拒(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立业香江乐太平
     1957年,金庸辞去《大公报》工作。两年后,金庸凭8万港币创立了《明报》。从此,金庸开始了与《大公报》的几十年恩怨情仇。
     《明报》权威性的建立,在于它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还有就是每天刊登的署名“查良镛”的社论。他的社论独树一帜,在读者尤其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人们都习惯看看《明报》查良镛的社论怎么说。每天一篇社论,几十年坚持不懈,而且保持较高品位,天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大陆人涌到香港,成为热门话题。金庸在社评中大做文章,对此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之后,《明报》扩版至两大张。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63年,我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明报》与《大公报》展开了大论战。一方认为中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应尽快将两弹研制成功;另一方则认为强国在于富民,人民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目前不该去发展核武器。越争论,《明报》越出名。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明报》销路更是一路飙升。
     基于大陆“文革”“左”的势力对文化的疯狂摧残,1966年,金庸又创办了杂志《明报月刊》,旨在海外保留一个延续中国文化的地盘。他的目标是非牟利的,亏本也在所不惜。因此,月刊被经营成高级学术期刊,在香港没有第二家。
     1967年,“文革”极“左”思潮蔓延至香江,引起了斗争狂潮。“左派”视金庸为需“斗垮斗臭斗彻底”的“反动派”,并扬言要“消灭”他。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左派”曾送上土制炸弹,煽动《明报》内部员工“起义”,甚至袭击报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冲击下,《明报》的销量却从“文革”前的5万份急增至8万份。1968年,他又创办了《明报周刊》,后来该刊成为了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
     金庸一生,与“明”字有着无法舍弃的情缘。在他看来,明,就是“明理”,也象征着光明。在《倚天屠龙记》中,他还写了“明教”这么一个组织。他一手创办的明报机构一天天壮大,除《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还有了《明报晚报》和“明河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了“翠明假期”,经营美加、澳洲及欧洲的高级旅游业务。
     经过30余年的不断发展,明报企业集团已扩展成兼营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产的多元化企业。《明报》销量一度突破25万份,《明报周刊》则达到30万份。《资本》杂志编辑的《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金庸名列第64位。可以说,查良镛是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除了传说中的陶朱公外,能够同时成为大儒和富翁的,真是绝无仅有。
     1991年12月11日,金庸将《明报》转给香港智才集团,仅保留了25%的股权,之后分批出售。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退隐。70岁的金庸辞去公职并将辛苦创业的《明报》卖掉,其真实心愿是一心一意“从政”。
     1995年12月,我国政府宣布金庸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金庸对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事务全身心投入,做了积极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