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绝望的情绪,蔓延在宜昌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有把握在40天的时间内, 把拥塞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完!” 会场内外一片欢腾,不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原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卢作孚研究学者朱复胜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红星路上的招商局大楼。这里以前是英国太古洋行,也是目前宜昌保留不多的抗战时期的建筑之一。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我们进得楼去,在一楼的会议室里,桌椅古朴而整齐,“这里原来是轮船公司报关的地方,卢作孚就是在这里指挥的宜昌大撤退。”朱复胜介绍说。 这座幽静的老建筑,在1938年战火纷飞的时候,一度却是混乱与无序的代名词。 1938年10月23日,当卢作孚抵达宜昌时,眼前的糟糕情形令他大吃一惊。各轮船公司从大门口到每个办公室,都挤满了交涉的人,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全力应付,根本没时间办理运输。管航运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相互责骂。而在沿江的码头上,堆积了10多万吨的物资,装箱的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无遮无盖、赤裸裸地杂乱堆放在江边的荒地上,日晒雨淋,有些都已生锈。 在所有人的头脑都一片混乱的时候,只有卢作孚保持着清醒。据卢作孚儿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文中说,“面对这种混乱局面,父亲十分镇定,他对那些争吵不休的各单位负责人有礼貌但很坚决地说,请回去,所有的人都明天见!”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天晚上,卢作孚召集了所有在宜昌的民生公司员工开会,就是在这次通宵会议上,他们参考1937年枯水期分段航行的经验,按照40天时间,设计出一个严密、合理、而又紧凑的运输计划-- 分三段运输,宜昌到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到万县为第二段,万县到重庆为第三段,只有重要而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才直接运往重庆,其他物资或在三斗坪或在万县卸下;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各单位则清理自己的设备、器材,配套装箱,按轻重缓急,依次分配吨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