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葛巾漉酒”相映成趣的东晋文人会饮逸事,当属书法大家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日,王氏邀谢安、孙绰等名士42人,在绍兴兰亭清溪边举行祈福禳灾的“修禊”仪式后,将盛了佳酿的小型有耳酒具“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有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乘兴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虽然“流觞”之举动自汉代以降已成风俗,但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才真正使得“流觞”成为后世骚客文会的效法楷模。永淳二年(683)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浙东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禊于此,再作《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人伦色彩的熏染,文人们对于离别的伤感吟叹,从来都表现得十分强烈。以酒饯别、因酒怀人,更为这种黯然伤魂的情感体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诗中描写的是周宣王时期,韩侯出行路祭,在途中休息时,显父来为他饯行而酌酒话别的情景。酒在其中烘托着一种隆重而热烈的气氛,堪称是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以酒咏别的经典之作。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姐压酒唤君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筋。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此用欢聚相对分别,是满怀离绪的自然流露。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亦言:“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酒既可以调解舒缓心绪上的忧伤感触,反过来又会加重这种感受的心理强度。双重的作用,造就了文人诗情的勃发。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禅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这首婉约别情跃然于纸上的《虞美人》出自宋人陈与义之手,序云:“大光祖席,醉中斌长短句。”主人席益,字大光,和作者系同乡,经常诗札往还,交谊甚厚。时值席益遭贬流寓衡山县,陈与义避金兵转走湖南,与之邂逅。按宋代规定,州郡长官设宴时,要有官伎侍陪,以歌舞助酒兴。然而此情此景,歌声凄婉坳情,令人动容。至于柳永那首著名的《雨霖铃》更是横空叹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便是意味着愁醒。从酌酒留欢,到问酒畏愁,意绪的跳动波荡全系念在一个酒字上,真是一叹三折,将文字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