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当年风华正茂的记者,带上地图,骑上单车,跑到了边防禁区,试图一探究竟。在一条长满野草的小道边,他发现了地上的砖瓦残片,拨开密密麻麻的芦苇,看见好几截破败的土墙。这时,他恍然大悟:这是一个荒废的村子。 这让他联想起几个月前,自己参加的一家酒店开业庆典上的情景:迎宾、入座、烧爆竹,一切都很平常。但在主人致辞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站在台上念了一半欢迎辞的总经理,突然捧着讲稿号啕大哭起来。 台下一片寂静,人们都望着这个失态的总经理。“我的父亲……20多年前,就在我现在站的这个位置,他背着我,已经快到河边了……”只见他用脚蹬了蹬铺着崭新红地毯的地面,哽咽着说,“正是为了他当年对我的期望,要活得有出息,我才把酒店开在了这个地方。”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逃港———深圳河上的逃港!”———那位总经理的眼泪、那条无人的荒村……让陈秉安首次想到了“逃港”二字。 自此,他开始去发现并接触身边林林总总的逃港者,或是他们的亲人。他开始寻访这段在广东人中家喻户晓、却失落于公共视野的历史。在粤港之间,在山脉与河流之间,他寻找那些逃港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当年在此岸之辗转,及对彼岸的寄望。 2 最早的偷渡,始于1949年 在1949年之前,深圳河仅仅是一条河。在河两岸农民的生活中,它作为边境的概念并不那么明晰。虽然有一条法定通道罗湖桥,但是农民们都习惯就那样牵着牛涉水而过。沿岸村庄田地犬牙交错,有时收工晚了,过了境的农民便不再回家,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