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清朝靠外购 日重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19 世纪下半叶,遭受西方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被迫起步的,两国也因此开始探索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装备技术从而实现强兵之路。但是仅仅在40年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清朝,一跃成为东亚霸主,而中国则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同样是引进西方的装备技术,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自强道路,随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深入研究比较中日两国装备技术引进的异同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甲午战前中日装备技术引进战略之异同

装备技术引进战略的核心是对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的选择。中日在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后来甲午海战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在装备技术引进指导思想上

清朝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进行的,其核心指导思想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他们认为,只要拥有了和西方同样的军事装备,军事实力就自然变得强大。如李鸿章看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就急切的希望通过购买西方的武器装备达到“自强”,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朝的洋务派仅仅看到了西方入侵者的“船坚炮利”,将注意力仅放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反观日本,其对军事变革着眼点的认识则要深刻得多,一开始就将其定位在对军事制度的调整上。在改革军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迅速建设现代化海军”的主张。如日本学习西方建立了完备的征兵制度、对指挥体制、编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他深刻地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原因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

(二)在装备技术引进战略目标的定位上

清朝筹办海防的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欲与洋人争衡”,旨在通过购买和仿造的捷径达到强兵,“以利禄驱众”来带动向西方引进大量装备,维护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战略上缺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思想观念,因此到甲午战争前几十年里,并未真正掌握欧洲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而日本,虽然国家财力单薄,但是明治政府在购买欧美各国的近代化装备技术过程中,从长远利益出发,以提高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发展本国的武器工业,努力实现国产化。十九世纪末,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内,已经成为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后起之秀。可见,日本独立创新的能力远远强于清朝。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装备技术引进战略目标,最终的引进必然归于失败。

(三)在装备技术引进道路的选择上

装备发展道路一般分为依赖国外型、完全独立型和两条腿走路型。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装备发展道路属于依赖国外型,其装备技术引进走得是购买和仿制的道路,没有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合起来,与之配套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以及先进工艺、管理方法的引进也没有跟上。尽管洋务派也曾经先后创设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分别向法国、美国购买机器,聘请外国的工程人员前往指导,企图自行制造新式的轮船和枪炮。可是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形势紧迫,自制的装备不但造价昂贵,而且质量也不过关,无法与洋人制造相比,最后仍须向外国采购。而日本则不同,他们将装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后期,则更加注重引进的装备技术与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相适应、相衔接,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国产化和自主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