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识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 鸦片战争又是中西文化撞击的起点。以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当时在制度上文化上又比封建的中国远远居于先进的地位。长期互相隔绝的两个文化系统,第一次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独立发展的特点,凝聚着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品格,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点。但是,“独立发展”的另一面,却是它长期与外界绝少联系(只有汉唐时期是例外)。特别由于统治者的顽固愚昧,至近世西方资本主义已在迅速发展,中国封建皇朝却以“闭关自守”为国策,因而形成了妄自尊大、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狭隘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评论的“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24)封建的中国已远远落后,却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西方国家早已先进,却被目为“夷狄之邦”加以鄙视。东西文化这种严重差异和隔阂,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又同外交上的对抗相纠缠。中国处于落后地位,却是正义的被侵略的一方;西方国家是先进者,它们又是非正义的、进行野蛮侵略的一方。因此鸦片战争这场剧变,就骤然向我们的先辈提出下极为复杂、困难和严峻的课题:如何在维护民族独立的同时,认识和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又如何在坚决抗击侵略的同时,有勇气承认西方国家的先进,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的根本方向,也就是在坚持独立、反抗侵略的前提下,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中国进步思想界对于这一历史潮流最早的认识,恰恰就反映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著作中。这是当时史学又一富有时代意义的贡献。在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撰成的《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二书,把真实的世界面貌介绍给国人,让他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并且首先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思想。具体来说,这两部著作具有下列三方面共同的进步内容: 呼吁了解外国的紧迫性,展示出一幅真实的世界图画。 魏源批判了两千年来视为“神圣古训”的“严夷夏之防”的迂腐观点,大声疾呼了解外国是当务之急。他尖锐地揭露统治集团对外国昏暗无知,是造成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苟有议翻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原注:嘉庆间,广东有将汉字夷字对音刊成一书者,甚便于华人之译字,而粤吏禁之);及一旦有事,即或询英夷国都与俄罗斯都相去远近,或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以通市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向,莫悉其离合,尚可谓留心边事者乎?”(25)同时他用英国以新加坡为基地,处处侦探中国情报作对照:“(英人)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汉语,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语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瞭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喟矣哉!”(26)总结双方的成败得失,结论就是:必须彻底抛弃闭目塞听、视外国为夷狄的旧意识,迅速了解外国情形。这是对付西方列强的先决条件。因此,魏源一再呼吁:“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欲造就边才者,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27)他还清醒地预料到,传播外国知识,定然要经历与保守势力的严重斗争,要冒“罪以多事,甚至坐以通番”的风险,但他却置之度外。为了介绍外国知识,魏源把当时所能搜集到的材料全部汇辑进去,“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28)对于外国人的撰述,即所谓“西洋人谭西洋”者尤为重视,使内容更为可靠,除了采辑林则徐派人翻译的《四洲志》外,他如英国人马礼逊《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的《美理哥国志略》,都大量引用。全书收入各种地图七十五幅,图志配合,内容详博,同时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徐继畲当鸦片战争期间都在闽、粤沿海任职,较多接触涉外事务。(29)从1843年起,他即为将可靠的外国知识介绍到国内而殚精竭虑,着手撰《瀛环志略》,至1848年完成。他在福建先后结识美国传教士雅裨理、英国领事李太郭等,借阅外国史地资料,详细询问探究,“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则披册子考证之。”五年之中,“稿凡数十易”,“未尝一日或辍”。(30)徐氏颇擅地理考证之学(31),在此书中,他把考证的严谨学风与介绍新鲜的世界史地知识相结合,形成论述集中、文字简洁的著述风格。开卷第一篇为《地球》,介绍南北极、赤道、各大洲、各大洋,概述亚细亚大陆之广袤,欧罗巴洲之诸国林立、犬牙交错,美洲新大陆的晚近发现,南冰海的探险……,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知识。徐氏把记述欧美国家作为重点。在卷四《欧罗巴总论》中,他颇为准确地勾勒出欧洲历史的轮廓,论述了欧洲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近代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活动,各国地理形势、版图、人口、兵力,以及技术、商业、宗教等。更有意义的,是他讲到西方文明在当时居于先进的地位:“(欧人)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放之敏,殆所独擅。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国,非偶然也。”“欧罗◆国之东来,先由大西洋至小西洋,建置埔头,渐及于南洋诸岛,然后内向而聚于粤东。萌芽于明中叶,滥觞于明季,至今日而往来七万里,遂如一苇之杭。天地之气,由西北而通于东南,倘亦运会使然耶!”(32)徐氏自然不理解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先进于封建主义的原理,但他显然已意识到东西方先进与落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并且把这个信息传递到国内。徐氏所论也有其迂腐之处,如他称赞瑞士“不立王侯”的制度是“西土桃花源”,却又叹惜其地“远在荒裔,无由渐以礼、乐、车、书之雅化耳!”则又未能摆脱“夷夏之辨”的陈旧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