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我国古代口头史学刍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唐都学刊》 曾海龙 参加讨论

3.口头史学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所谓历史规律就是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复出现的、基本稳定的历史"共相"的描述。
    口头说唱史书的艺人开头常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重复现象的描述。是适合中国古代历史实际的一条规律。⑦由于它是一种规律性认识,它就带有鲜明的预见性。一个王朝建立了,人们就有理由预见它也会走向灭亡,而不象建立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所吹嘘的那样:他的王朝能万古长存!口头史学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种带有规律性、预见性的表述,值得我们发掘、研究。
    但由于口头史学记录历史和传播历史知识以声音传播主要形式,与文字历史学比,口头史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时间观念较淡
    民族学调查表明,一些尚未学会使用文字,单靠结绳为辅助手段,口传本氏族、本部落历史的民族,他们只是说唱本氏族、本部落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不重视事件发生的时间。《诗经·大雅·生民篇》叙述了后稷的曾孙率领周氏族从西北高原迁居于渭水流域豳的过程,也没有时间。以后,唐、宋、明、清的说史也只重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虽然也提时间,但时间观念较淡。例如:两宋讲史话本《梁公九谏》、《新编五代史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都有年号、年代的不符,这些错讹,有的是说史者虚构,有的是由于他们的粗疏。一句话,是他们时间观念不强所致。
    我们说古代口头史学时间观念淡是就口头史学总体来说的,个别历史著作开始为口传,后被人改窜,而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当属特殊的例外。比如编年体史著《左传》就是一例。
    2.口头史学主观性强,反映历史的精确度不如文字史学
    《国语》内容最初为口传(论据见前,此外徐北文《先秦文学史》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国语》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掺进了作者大量的主观印象。例如《国语·晋语》记叙骊姬深夜向晋献公哭诉进谗之事,秦汉之际就被人怀疑,《孔丛子·答问》记陈涉读《国语》至此处,向博士问道:"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余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词。"唐·柳宗元在《非〈国语〉》一文中说:"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庞,好诡以反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唐、宋、明、清间说史失实之处更多。如记宋代口头讲史的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的《梁史平话》说朱温投降唐朝的起因是黄巢要污辱朱温之妻,这是毫无根据的捏造。
    古代口头史学这两大特点也是两大弱点,这两大弱点大概是某些同志否认中国古代口头史学存在的理由吧!其实这是用文字历史学作历史学的标准去衡量口头历史学,发现文字历史学与口头历史学不一致,便否认口头历史学的存在。我觉得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不对的。比如:我们判断一个认识是不是规律性认识,我们只能用规律这个概念作标准,看这种认识是不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复出现的、基本稳定的历史真相,而不能用某一种特定的规律性认识作判断标准。如不能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作标准去裁定:"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⑧是否是一种规律性认识,如果这样裁定就只能肯定其中之一而否认其中另外一个,实际上,它们都是规律性认识。同样,判断中国古代有关历史的口传是否为历史学,只能用历史学作标准,而不能用历史学一种形态文字历史学作标准。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看到口头史学具备了历史学中的基本要素--口头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体历史的面貌(只是反映中主观性比文字历史学强,时间观念比文字历史学淡),在反映中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因此我们给予口头史学以历史学地位是有理由的。
    
    确立口头史学的历史学地位,研究和提倡口头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拓展历史研究的视野
    某些史学史著作,不谈原始社会史学,讲史学史只从文字产生时说起,确立口头史学历史学地位后,我们就应把这一缺环补上,象吴泽教授主编的《史学概论》那样增加"原始社会史学"的内容。而且要把原始社会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的口头史学纳入史学研究的范围中,这样,史学研究就多了块内容丰富的天地。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看到,我们以往只研究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学案体等史学著作,只研究几部史学名著,这是片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史学史著作,其内容是残缺不全的,因为这种研究没有研究在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历史故事,没有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意识,更没有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意识与史学名家思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如果我们补上这一部分研究,史学史研究肯定会增色不少。
    2.为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在人们接受史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史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被人接受,就不可能有史学社会功能的深广发挥。
    由于文学和口头语言有差距,文字历史著作只有具备了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读懂,而口头说史语言平易、活泼,能为文盲和各种文化层次的人所接受。
    我国两宋时期,口头说史十分活跃,"也说黄巢拨乱天下,也说赵正激恼京师。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三国志》诸葛亮雄材;收西夏说狄青大略""谈吕相青云得路"⑨。诗人描写农村说史、听史场面:"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⑩。从市民到乡村的农民都乐于从说史者那里获得史学知识,史学的功能得以很大的发挥。
    我国古代的广大农民,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他们知道有"三国"、有"黄巢"、有"秦始皇",知道一些历史故事,知道我国古代历史悠久,但他们绝大多数不是通过书本得来的,往往是从说史者那里听来的。
    我们现在说史学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其中原因固然很多,有一个原因就是史学工作者误认为著书立说是传播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著书立说者又不屑写普及读本,使历史学只在专业史学研究者之间这个狭隘的圈子里运行。口头史学史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将历史知识转变成口头形式,可以打破这种狭小的圈子,从而使历史知识为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服务,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收稿时间 1992-05-20
    注释:
    ①李家瑞《记云南几个民族记事表意的方法》。
    ②《郑氏周易注·系辞下传》。
    ③据《吕览·爱类》、《尚书·尧典》、《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史记·夏本纪》连缀。
    ④《史记·太史公自序》
    ⑤《史记·淮阴侯列传》
    ⑥《史记·游侠列传》
    ⑦王和、周舵《试论历史规律》,《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4页。
    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⑩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