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结构浅析(3)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引述一下前辈们已有的卓越见识。1902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论及中国旧史时,将中国旧史分为十种二十二类。其中十种是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学史、附庸。其中第九种"史学"又分理论、事论、杂论三类,因为理论为主,又可称为"史论"。⑧梁启超这里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泛指史学所及的一切,而狭义,则仅指史学的理论方面。历史的研究与记述和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是具有基本层次意义的两个方面。 1924年,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先生在《史学要论》一书中也指出,"于专以记述讨论究特殊史实的记述历史以外,尚有讨论一般的性质理法的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与记述历史,都是一样要紧"。⑨在该著作中,他还把历史学分为普通历史学、特殊历史学、历史哲学三个层次,同时又把普通历史学与特殊历史学都分为"理论部分"与"记述部分"。这种划分,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史学总体结构的最早认识,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线索。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历史学的总体结构应能反映历史科学领域各个主要方面的有机联系,并且应在该体系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这一基本原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史学概论中对史学的总体结构做了如下描述。 首先,历史学的基础层次是对客体历史的研究及其具体理论与方法,该层次又可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微观历史研究。其研究的着眼点是历史主体--现实的人丰富多彩而各异的活动,通过各种文学记载的或历史遗存的史料,确定曾有过的活动的情态、事实与结果,以把据以往人类活动的基本事实,状况与面貌。微观历史研究的基本工作足搜集、整理、鉴定史料,其基本目的是确证史实。在利用资料考证史实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如史料学的理论,史料的搜集方法,史料的校勘与考证方法,另外微观研究出于鉴定时、地、人、物的需要,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技术方法,如历史地理中的测量方法,考古学中的定年方法等。 二、中观历史研究,即那种分析问题,解释历史的专题性研究,其究研的着眼点是历史主体的活动在连续性的历史中的意义与作用,注意揭示人类历史活动的动机及其与其它要素的制约,并说明该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对已经发生的活动作出解释,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中观研究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并由此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仅以史学方法来说,除了人们过去习用观念的逻辑分析方法如具体与抽象,演绎与归纳,顺向等外与逆向等外,还借助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跨学科的和多学科的方法,随着史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活动认识的深化。中观研究与方法还必将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三、宏观历史研究,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历史的总体或学科性总体的重大社会历史问题,将具体的人类活动纳入社会的整体运动中,对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整体性考察,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过程,规律与趋势,帮助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宏观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近现代,尤其是当代历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最高成就,却是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造的。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整体性,通过创立唯物史观为实现社会历史的整体性提供了方法本的基础,而且对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与规律做出了科学的说明,今天我们要发展宏观历史研究,还必须首先汲取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史学财富。 其次,历史科学的第二个层次是哲学层次,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学的哲学层次既与前面所谓的"高超"层次不同,也与以往所谓历史哲学不同,在这里,我们仅指关于历史观的学问,是人们对于整个历史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论的体系。具体来说,它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本体论,重点研究与说明客体历史的本质、特点,创造与运动等问题。二是历史认识论,研究解决客体历史与史学主体--史学家的关系,阐明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特点等问题。三是历史方法论,主要说明人们认识历史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论原则。 最后,历史科学的第三个层次,是史学学层次,该层次是把历史学做为一个科学形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历史学的性质、特点、对象、体系、结构、价值等问题。史学学以史学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领域也是十分宽泛的。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前述的狭义史学学自身的有关内容。二,历史编纂学,以如何以文字表述历史为对象,研究史书的体例、体载、编著及其结构与文学表达等。三、史学评论,研究史学评价的标准、原则、立场与方法等。四、史学史,研究史学由古至今的发展,说明史学的成就,探讨其发展规律与趋势。五、史学主体的基本素养及其训练,过去人们往往把上述有关内容都归结到所谓"高超层次"或"历史哲学"层次,将它们与真正的历史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混为一谈,也将其与关于历史研究的具体理论与方法混为一谈,现根据当代历史科学发展的实际和它们所有的独立性质,将其析出,以反映历史科学内部自成体系的一个学术领域。 附注: ①刘昶著:《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第43-4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列宁全集》第1卷第586页。 ③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的内涵与变迁》,《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第2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0-651页。 ⑥赵吉惠著:《历史学方法论》第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李开元:《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与史学多元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⑧据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这里的"史学"在《新民丛报》登载该文时,本为"史论",后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时,改为"史学"。 ⑨李导常:《史学要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0年校印本第17页。转引之刘蜀永:《建立史论学的必要性及初步设想》,《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