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范式:五四时期学术转型的特征及意义(3)
(三)学术方法科学化 学人们解释“学术方法”时,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泛指学术原则,有的则专指治学方法。其实两者是很难区别的。 1995年,张岱年在为东方出版社出版《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所作的序言中有如下一段话:“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受到重视,许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西方的治学方法,致力于中西学术的会通与融合,因而达到了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15]张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治学方法”。 熊十力1948年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五四运动时也说:“在五四运动前后,适之先生提倡科学方法,此甚要紧”。[2]所谓“科学方法”,其意似乎不单指治学方法,也包括一些原则。 无论是张先生所说的“西方的治学方法”,还是熊先生所说的“科学方法”,在此实际上已向人们揭示了五四时期学人在学术方法上与前人的区别。提倡“科学的方法”,或者说“参考西方的治学方法”,确是“五四”学人试图建立新学术范式的一大特点。 在“五四”学人中,没有比胡适更爱讲授学术方法的了。因为在胡适看来,“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16]1921年《胡知文存》出版,胡适在“序例”中宣称:“我这几年做的讲学的文章,范围好像很杂乱,--从墨子小取篇到红楼梦,目的却很简单。我的唯一的目的是注重学问思想的方法。故这些文章,无论是讲实验主义,是考证小说,是研究一个字的文法,都可以说是方法论的文章”。[17] 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革刍议》,可视为他讲授方法论的第一篇大作。他在文中提出改良文学的八大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17]这八大主张的提出,实际表达了胡适对传统治学方法的背叛和创建新的学术方法的努力。 《文学改革刍议》只是胡适提倡新方法的开始。真正使胡适提倡的新方法作为一种范式被时人所认可、所接受,则要到1919年。这一年,胡适相继发表了《实验主义》、《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文章,并出版了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在这些论著中的杰出贡献,即在于给国人展示了全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第一,他全面地介绍了杜威的实验主义的研究方法。他把杜威的实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概括成五步:(1)疑难的境地;(2)指出疑难所在;(3)提出种种假定的解决方法;(4)决定哪一种假设是适用的解决;(5)证明。[16]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第二,他创造性地开始把杜威的实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清代的考据学结合起来。如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公开宣称要用“评判的态度”去对待旧学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18] 为了防止人们对他所提倡的“科学的方法”产生歧义,胡适后来对此还专门作了解释:“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19] 除胡适外,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术。 由此看来,提倡科学方法,无疑也是“五四”学术新范式的一大特征。 (四)学术形式通俗化 学术形式,包括语体、文体等学术外在的东西,若从技术系统上论,也可视作方法上的问题。在此单独提出来,实在由于它在学术范式的变革上给人们的印象太具体了,给后世的影响太直接了。 五四时期学人们在抛弃旧学术范式,创建新学术范式的过程中,除了前述的学术旨趣、学术分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方法的革新外,对旧有的学术外在形式的语体和文体也主张作重大变革。 率先主张变革学术形式的是胡适。1916年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即提出了“形式上之革命”的问题。他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17]言文不一,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之一。胡适在此公开呼吁用通俗的白话取代艰涩的文言,力求言文一致,同时主张摒弃传统的八股文,进行文法上的改革。胡适的呼吁,由此拉开了“五四”学术形式革命的序幕。 随后,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围绕学术的语言、文字、文法等,发表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如钱玄同在《论应用之文亟待改良》一文中,即提出了改革学术形式的13条主张。主要内容有:应用文“应以国语为之”;“书札之款或称谓,务求简明确当,删去无谓之浮文”;“绝对不用典”;“小学教科书,及通俗书报、杂志、新闻纸,均旁注‘注音字母’”;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学该用阿拉伯号;纪年用通行之公历纪年;“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迤”等。[20] 通观“五四”学人关于学术形式的改革主张,从大者归纳,其内容主要有: (1)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简化文字; (3)推广汉语拼音; (4)文章应加标点符号; (5)文章排列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迤; (6)数字用阿拉伯字; (7)论著施行章节体裁,等等。 所有这些,其目的都在于使学术通俗化、平民化。让学术从贵族的殿堂走向民众,其要求的形式尽管是外在的,其反映的意义却是深刻的。学术形式的通俗化,无疑也是“五四”新学术范式的特征之一。 总之,在我看来,学术旨趣的多元化、学术分类的专门化、学术方法的科学化,以及学术形式的通俗化,构成了“五四”新学术范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学术已逐渐走出传统的学术范式,开始向现代学术范式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