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时期的考古学可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是酝酿大变革的时期。50年代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促使田野考古工作很快发展起来,一时积累了很多资料而研究工作跟不上去,如何用新的观点来进行研究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1958年,首先在学校开展了考古学研究方向的大辩论。学生们不满足于教学中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提出要反对单纯器物观点,反对把考古学当作一门边缘学科,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实物遗存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很像30年代苏联青年学者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冒失行为反而引起教师们的深思,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考古学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辩论,大家认识到考古学是一门历史学科,其任务是要全面复原自有人类以来的古代社会历史,研究手段则应尽量科学化和现代化。这一认识很快就扩展到整个考古界,接着又倡导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尽管在这一时期也有左倾思想的干扰,研究课题比较单一,实践上也有简单化和急躁冒进的倾向。但这不是主流。这时期有不少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自己的研究中逐渐摸索着走一条符合中国具体情况,又不脱离考古学自身发展轨道的路线。可是刚刚起步,就被一场愚蠢的文化大革命所打断。直到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考古学才得到正常的发展。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属后一阶段,是健康发展的时期。这些年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日益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从1981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性文物普查,除了对已知的考古遗址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调查以外,还新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各个时期的遗址。在这个基础上正在编辑和陆续出版多卷本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配合长江三峡水库和黄河小浪底水库等许多工程项目的考古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我们的田野考古工作既要注意配合工程建设,又要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来选择重点,必要时还可以作一些主动性发掘。这一政策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和保护古迹的矛盾,而且大大加速了考古学科的发展,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课题。 在史前考古方面,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经遍及全国各个省区。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或生活遗迹,注意了石制品的拼合和石器功能的研究。通过广泛的比较,对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谱系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和农业起源的研究已经有突破性的进展,全国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已日渐明确,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通过聚落形态和埋葬制度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进而对文明起源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商周考古不但已发展为夏商周考古研究,而且已扩大到整个青铜时代诸文化的研究。夏商周文化同周围青铜文化的关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1983年偃师尸乡沟商城的发现,对于夏商文化的分际以及商代都城的定位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周原西周甲骨文和各地大量铜器铭文的发现使古文字的研究有可能推进到一个新的境地。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晚期便已进入铁器时代,而个别铁器的制造则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铁器的出现不但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使大规模地修建城池与水利工程成为可能。春秋战国列国都城的勘察和发掘已有不少收获,对我国早期都城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 从秦汉时代起,我国历史进入中央集权制阶段。其后虽有起伏,也可划分为几个发展时期,但直到清朝末年,这个性质基本没有改变。这个时期的考古也便成为我国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秦汉以降历代都城的演变不但是我国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且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制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有些都城历经许多朝代,不但在地层关系上造成十分复杂的情况,而且由于现代建筑鳞次栉比,给田野考古带来许多困难。不过后期城市布局往往也可以作为探索早期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线索,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几年更兴起了城市考古这一分支学科,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发展。对这个时期墓葬的研究投入了更多的力量,勘探和发掘的各类墓葬数以万计,这对于了解历代陵墓制度和丧葬礼俗,进而研究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坑、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文王墓和河南永城汉梁王墓等的发掘,都是举世知名的考古工作,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国物质文化史、美术史、科技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一些专题性的考古调查研究,例如岩画调查、长城调查、石窟寺调查和丝绸之路的调查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关于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工作和中外交通方面的考古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科技考古本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领域,但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如冶金、陶瓷、纺织、造纸、天文历法、农业科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上的应用,如各种测定年代的技术、探测技术、成分分析、制造工艺研究、保存科学研究、动植物遗存研究、孢粉分析和植硅石分析、环境考古等等。其中不少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为了把有关力量更好地组织起来,已经召开了几次全国性的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现正积极筹备成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