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的评价与唯物史观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其泰 一、关于“十七年”历史研究的基本估价,学术界实际上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年历史研究虽然走过了曲折道路,但是总的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十七年的史学完全服务于政治,它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体系” 所笼罩,故无学术独立性可言,甚至将十七年史学与“文革”十年中“四人帮”疯狂践 踏、摧残历史科学、蓄意制造混乱、颠倒黑白扯到一起,认为建国后三十年的史学应划 作一个历史阶段。如果后一种观点确有道理,那么,十七年中用以指导历史研究的唯物 史观基本观点也就早已过时或应宣布为非科学的,当前史学应当彻底地改辙更张的看法 ,似乎也就有道理了。可见,对十七年史学的方向如何正确评价,实则是直接关系到怎 样认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和怎样看待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及其在 新世纪史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二、建国初期史学界出现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广大史学工作者热情地、自觉 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谭其骧先生对此曾有过很好的概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指名道姓的 批评文章,大家都认为很正常,被批评者认为是帮助自己克服缺点的“药石良言”。19 53年,筹办《历史研究》时,“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即鉴于史 学界对一些重要问题存在有不同见解,需要讨论,故会议上传达中央的指示:“要开展 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宜把方式弄得死板”,以及考虑由陈寅恪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和 聘顾颉刚到所工作等问题。这一时期,人民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吴晗、刘节、蒙文通等 学者一批基本上属于考证性的专著,这对于只熟悉考证方法的学者是很大的鼓舞。《替 曹操翻案》一文发表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仅一年时间内各种报刊共发表百余篇 文章。史学界开展的关于古史分期、历史人物评价、近代史分期等等问题的讨论,各方 讨论十分热烈,持续时间甚长。热烈争鸣的局面,即是上述提倡不同学术见解自由讨论 的继续和发展。 三、十七年中一批具有卓识的学者运用唯物史观有两点很自觉的认识:(一)认真做到 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二)研究中国历史的规律和特点,为丰富唯物史观理 论宝库作出贡献。在这一正确方向指导下,历史研究取得巨大的成绩。通史研究难度最 大,十七年中恰恰在通史领域成就卓著,出版了多部通史或已陆续写出初稿,其中范文 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影响最大。断代史和专史 领域也产生出一批优秀史著。 开拓了众多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近代史和现代史;世界史;经济史;民族史;史学 史等。 史学理论方面,有范文澜《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绪言》和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 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依我的浅见,上述文章具 有标志着中国学者运用唯物史观已经走向成熟的意义。还有其他史学家以唯物史观撰成 探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文章,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不仅有整理、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浩巨工作, 而且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0种,共3千余万字)、《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明清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多种大型工程,生动地体现出广大史学工作 者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人才,以后在新时期中为开创新局面作出贡 献,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四、十七年中教条化的盛行,主要在1958年及其后一段时间,打着“革命”的旗号, 势头很猛。对于造成其盛行的原因应作具体分析。属于因史学工作者水平不高者,通过 学术实践和争鸣即能逐步解决。属于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者,随着纠正“左”的路 线,即能被迅速纠正;1962年的“调整”和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均立即产生的效果,即为 明证。至于“四人帮”及其爪牙蓄意制造混乱、颠倒是非,那是为了实现其反革命图谋 ,则明显地不属于学术问题的范围。决不能用“教条化、公式化盛行”来概括整个十七 年的历史研究,更不是因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确立了主导地位,就必然造成教条化 错误。恰恰相反,教条化本身正是唯物史观的对立物。当错误倾向袭来的时候,坚持唯 物史观指导的、成熟的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人,勇于挺身而出抵制教 条化错误,明确指出应坚持历史研究的正确方向。他们发表的文章和言论,是对教条化 倾向的大声猛喝,在他们的身上才真正代表了唯物史观的风格。 五、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回顾建国后十余年历史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得很清楚:当 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两种对立的学风。一种是坚持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提倡百 家争鸣的正确学风。一种是只会套用现成公式、不愿作艰苦的史料分析工作的教条化学 风。十七年历史研究取得的巨大成绩,正是因实践、发扬正确学风而取得的,也是在与 教条化倾向作斗争中取得的,由此而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新世纪的史学,必定前景更加广阔,风格更加多样,方法更有不断创新。然而,唯物 史观是科学的体系,它能在吸收许多有益的学说、原理之中丰富自己,在实践中发展自 己。新世纪中最有前途的史学,能真正拿出来与外国同行平等对话的史学,必定是坚持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又善于发扬前人学术遗产,并通过对外交流、学习外国有用东西以 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的史学流派和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